• 53阅读
  • 0回复

今日蒋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0-18
第3版()
专栏:江西通讯

今日蒋巷
蒋巷公社党委书记 公唐水
本报记者 王德生
出南昌东郊,赣江左岸,远处传来有节奏的机器隆隆声。在碧绿的田野上,一排一排的电动和煤气抽水机,迎着初升的太阳,高昂着喉咙喷射着金色的浪花,润露着那起伏的稻田。再不远,是一片巨大的人工湖,一座雄伟的拦河大坝,堵住了它的咽喉,三条长达七十华里的干渠道和无数的支渠道,就像血管一样伸向一望无际的田野。人们正在紧张地为扬花的晚稻和秋菜引水、施肥,处处是欢乐的劳动。这里就是江西省南昌县蒋巷人民公社。
蒋巷这个“十天不雨旱成灾,大雨三天水漫天”的穷乡僻壤,在人民公社成立两年的今天,已经起了翻天复地的变化。这个拥有六万人的公社,今年播种十二万亩早稻,十四万亩晚稻,两季加起来比公社化前扩种了五万亩。走进村,不论村前村后,屋边屋角,尽管是步尺见方,到处是即将收获的芝麻、大豆、青菜、萝卜……。这里还是全市养猪生产红旗公社,是供应南昌市商品蔬菜的主要基地。
征服自然
旱涝对这里的人们说来,是多么伤心的字眼呵!人们还清楚的记得:解放前连年决堤,那时春天总是全家出去流浪,汛期过去,再回来种点瓜菜糊口。解放后,经过合作化运动,又在国家扶助下,才把全社百里方圆,大小十几个圩堤修筑起来,但仍不能挡住较大的旱涝灾害,只是在人民公社的时代,才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公社成立的第一个冬天,大规模的治水运动就展开了。圩堤加高加固了,两条长达八十华里的联圩沟、马洗港巨大工程挖宽挖通了,全社四万亩常受旱涝灾害,常年不收的土地,变成了水旱无忧的良田,即使一百二十天不下雨,也能保收。去冬今春又开展了兴修黄渡拦河水库工程。黄渡是赣江的一条支流,这样的拦河工程,过去人们想都不敢想,而在人民公社化后的今天,能够喝令河水让路,人们是多么兴奋呵!在“迫使河水让路,命令湖底翻身”的战斗号召下,全社一万六千多名干部和社员组成了三百十七个突击队,来到工地安营扎寨。在抢修中,全体民工干劲越鼓越足,越战越强,尽管寒风刺骨,大雪交加,也没有一个人退缩。孙州大队,以伍杨婆为首的十位姑娘成立了“向秀丽突击队”,哪里任务艰巨,哪里就有她们的足迹,无论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住水利尖兵建成水库的决心;周坊大队的“董存瑞突击队”,在大雪天,他们用手扒开雪块,打开一条人行道,保证连续运土。在工地负责的公社党委书记万长炳同志,白天总是戴着斗笠,穿着蓑衣,一双赤足,和民工一起运土;晚上,他又常出没在工棚,问寒问暖。现在这座拦河水库的建成,既能排涝,又能防旱,使黄渡、芳洲等地二万多亩田,实现了水利自流化,还有更多的土地,摆脱了涝灾,获得了第一个夏季丰收。如今,人们热情地把它称为“幸福水库”。
蒋巷公社东部与鄱阳湖接壤,有大片沉睡万年的处女地可以开垦利用;由于连年兴修水利,公社范围内,许多过去不能耕种的湖洲,现在也可以耕种了。在党的“多种多收与高产多收”方针鼓舞下,社员们高举人民公社的红旗,决心要把这些荒芜的洲地变成粮仓。今年春天,全社六千多名身强力壮的青壮年,开到杂草丛生的鄱阳湖洲。鄱阳湖边百里无人烟,一时吃住都很困难。他们在草洲上搭起了一百二十多个草棚和临时锅灶,安家落户,开垦这些终年沉睡的土地,夏天渍水烫的人们难受,湖底的菱角刺得腿上发痛,黑夜蚊子咬得不能入睡,但是没有人叫苦,相反地干劲越战越强。由南坊大队队长刘风子领导的四十多名青年在湖洲上大战了三个月,在一千六百亩湖田种上了早稻。经过一春的努力,全社开垦一万八千亩土地,并全部种上了早稻,获得了好收成。
东风劲吹
像全国各地一样,蒋巷公社的社员们,在全民的技术革命运动中,废寝忘食地钻研起不断革命论和机械制造的理论来了。当人们掌握了毛泽东思想,就会产生多么大的力量!农村震动了,人人闹革新,事事闹革新,道道工序都有革新。插秧机,跃进双头犁,双牛耙,打豆机,双龙水车,耘禾器……这些就是他们创造的新式农具。过去抽水机坏了一个小零件,都要跑到南昌市去修理,既误农时,又不应急。
在技术革命运动中,人们自己动手办起了农具机械厂,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就修理了抽水机四十二部,自己翻砂配制了大量的抽水机零件,全社推广了插秧机五百九十四部,机插面积达四万亩,节约劳动力三万多个。由于这支新军投入战斗,寒潮侵袭的损失减少了,不仅赶上了插秧季节,早稻面积也比去年扩大了一万九千亩。推广了三千九百多部耘禾工具,基本上实现了耘禾半机械化,由于采用了牛拉或电动打谷机,及时打完了早稻。许多养猪场实现了切料半机械化,喂食自流化,许多食堂实现了切菜半机械化。
驾机器,从老人到孩子都想试一试。南坊大队的妇女“十香队”,人人日夜苦学,插秧机在她们手里运用自如,每天每部插秧七亩多,全队十天时间完成了插秧任务。
人民公社不仅壮大了农民的胆量,敢想敢干,敢于创造,同时也陶冶着人们新的风尚。自强大队土地较少,比较穷,洲头大队把自己开垦的六百亩湖田送给了自强大队。自强大队很受感动,为了不辜负洲头大队的期望,把这六百亩湖田种上了一季晚稻,培育得特别精细,现在长得一人多高。在晚稻插秧后,没有下过透雨,大湖大队的二千六百亩晚稻有一半受旱,一时忙不过来,邻近的南坊大队社员知道这个情况,十分着急,经过群众讨论,立即抽出一部二十马力柴油机前去支援。而他们自己却留着牛车车水。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关系,恰恰反映着我们时代的特色。
蒸蒸日上
党领导农民夺得连年大跃进,社员的物质文化生活也随着生产的发展,连年上升,人们热情地赞美自己的公共食堂、托儿所、幼儿园办得好。全社三百一十四个公共食堂,进一步巩固了,每个食堂都建立了种菜、养猪、养禽、养鱼、副食品加工等生产基地,每人平均有菜地二分以上,使社员吃饱、吃好、吃得干净。
社员的健康也得到了保证。自建社以来,蒋巷公社就实行了公费医疗,彻底解决了社员过去有钱就治,无钱就拖的痛苦;小病,可以在公社自办的医院、卫生所就医,大病可以送住条件较好的医院。今年以来,不仅社员的临时患小病得到及时治愈,而且使一些丧失劳动力的老病人经过治疗,恢复了健康,重返生产战线。
各种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社以大队为单位建立了五十八个红专学校,以食堂为单位建立了三百一十四个业余文化班,人们一天劳动之后,都进业余文化班学习文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