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不贪图安逸享受 不畏惧艰苦困难 干部家属张银花扎根家乡安心务农 在她的影响下,许多干部家属都留在农村参加生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0-18
第4版()
专栏:

不贪图安逸享受 不畏惧艰苦困难
干部家属张银花扎根家乡安心务农
在她的影响下,许多干部家属都留在农村参加生产
据中国青年报消息:干部家属张银花听党的话,忠心耿耿,以身作则,不贪图安逸享受,不畏惧艰苦困难,热爱农业劳动,艰苦朴素,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击手,干部家属的好榜样。
张银花是福建省南靖县南坑公社的社员。1954年以来,她一直是乡(大队)团支部委员,妇女会主任,多次被评为工作、生产模范。
“还是让我留在乡里吧”
银花是个贫农家的女儿,今年二十五岁,爱人叶椷是南坑公社社长。1954年春,区委书记王怀信同志,打算派银花到区上工作。征求她的意见时,银花听后想了想,连忙说:“王书记,还是让我留在乡里吧!你看,乡里干部少,劳动力又缺,我从小在这里土生土长,又会劳动,对乡里情况又熟悉,我留下来顶合适,决心在这里干一辈子,和乡亲们一起建设好家乡。”区委书记考虑到当时乡里的情况,觉得张银花需要留下,就同意了她的意见。
不久,同银花一起在乡里工作的张莱香,调到区上工作了。有的人就当着银花面说:“人家莱香进步,出去当干部了;你呢?是个乡妇女主任,还在家里搬田土。”银花心平气和地解释说:“种田是党的需要,如果没人来干,大家吃饭哪里来?”时隔半年多,银花爱人当区长的消息传到了乡里,有的人又议论起来,说这一次银花准在农村呆不住了。但十天半月过去了,银花却和往常一样,丝毫没有外出的打算。村里其他干部家属,在银花的带动下,也都安心留在农村建设家乡。
勤劳动,高工效
银花劳动是出色的,不管是严寒酷暑,风里雨里,她总是忘我地下田劳动。1959年,她已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最大的孩子才五岁,最小的还不会走路。家务事,全靠她一人。生产队长看她身体不好,又有孩子的拖累,就只让她饲养二条耕牛。可是,银花却不满足于这一点活。她除了喂好牛以外,还生办法到田里去劳动。为了解决孩子的拖累,她在村里办起了托儿所。这不仅使她能够一心一意参加劳动,而且还使村里十二个有孩子的妇女,也能下田劳动了。
过去这里养牛,总是上午赶牛上山放牧,下午割草存栏,看牛的人不下田劳动。银花发现这样作对劳动力有浪费,决心通过自己实践,来改变这一情况。她上午上山放牛时,就随身带上草篮和粪箕,等到牛吃饱了,她也割了一百多斤青草,并拾到很多牛粪。同时,她还自动兼任水利员和田间的看水员,不管是哪个生产队的水沟崩塌,田埂漏水,她只要看到,就动手把它修好。这样,她下午就可以腾出手来,和大伙一块下田劳动。这一经验,大队党总支发现后,立即推广到各生产队,大家都说:“银花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一个学银花赶银花的高工效竞赛运动,在大队开展起来,挤出了七十个劳动力从事田间劳动。从此,大队项项工作都跃入先进行列。这一年,银花自己做了二千四百多个工分;今年头六个月,她又做了一千四百个工分,赶上当地一般全劳力的水平。社员们都称赞说:“在大跃进的功劳簿上,应该给我们银花扬个名,立个功。”
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银花总是以一个革命干部的家属和一个光荣的共青团员,来严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在劳动中尽找重活干,尽找最难的事情做。今年春耕插秧时,大队普遍推广“沾秧根”这项增产措施。这是一项又脏又臭的工作,猪粪尿,臭味直呛人。银花心想:粪越臭越肥,对庄稼生长越好。因而她就主动要求干这活,全队早稻一百多亩“沾秧根”,她都一人包下来干了。不久,生产队集中劳力,突击中耕追根肥。追根肥要整天弯腰哈背,用手抓猪牛粪,又脏又累。每天,银花不等队长开口总是先说:“我去追根肥。”队里有片山坑田,听说田里有种虫子会咬人,妇女过去都不敢下这种田劳动,然而银花却说:“让我去干。”她裤脚一卷,下田去了。其他姊妹受到感动,也一个个地跟着下田。全队中耕追肥任务,保质保量提前完成。
银花就是这样一个人,不管什么困难到她面前,她都是满怀信心坚定地说:“我干。”今年春天,大队党支部向全体党团员、干部发出号召:“人人动手大搞早稻高产试验,立雄心大志摘掉早稻低产帽子。”银花细细地琢磨后,她决定组织青年妇女搞高产试验。她想:论生产技术、经验、劳力等条件,队里妇女的确不如男的,但是事在人为,田在人种,只要听党的话,依靠群众,不利条件可以变为有利条件。对!就这样干!但这时有些青年妇女,却信心不足,怕搞不好,惹人讥笑。时间已经过去三天了,试验田的事还没有头绪。银花跑去找党支部书记张万盛。张万盛教育她:“冲天的革命干劲,要与科学的求实精神相结合,要发动群众总结丰产经验,订出一套切实可靠的增产措施。”她心里明亮了,浑身都是劲。遵照党的指示,请了有丰富生产经验的老农张亚柱当顾问,经过共同研究,采取了育壮秧,深翻土,下足肥,早除虫等增产措施。大家看到银花那样的坚定,增产措施又条条落实了,信心也都足了。结果,她们终于战胜了灾害,在一千多米的高山上,创造了丰产奇迹,成为公社今年早稻最高纪录。队员们感慨万分地说:“高山能出女状元,全靠党的好领导。”
艰苦朴素 勤俭持家
银花是一个生活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好干部、好当家。她在生活上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一分钱不乱花不多花。几年来,她和她的三个孩子,一直和群众一样,在食堂吃同样的饭菜,从来不因为自己有较优越的经济条件,让孩子有一点特殊。三个小孩的衣着是,老大不能穿,就给老二;老二穿了加以缝补翻制,再给老三。银花自己也是这样,除了出门或开会,穿一套较好的衣服外,总是轮替穿着那两套补了又补的蓝色粗布衣服。家里其他费用,她也是能省就省,非常节俭。她写信告诉爱人,把节余的钱存入银行,不要寄钱回家。(附图片)
工人家属、上海浦东县严桥公社同心生产队第五小队队长朱林妹,热爱农业劳动,坚定不移办农业,是工人家属中积极参加农业生产的一面红旗。图为朱林妹(左二)在田间休息时,向社员们宣传大办农业的重要意义 新华社记者 唐允仁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