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麦棉套作麦棉双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0-24
第2版()
专栏:

麦棉套作麦棉双收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室
我国各地棉区都存在粮、棉争地的矛盾。大多数地区,凡无霜期在三百天以下的,收了麦直播棉花已不可能;而收了棉花再播麦,也会使小麦减产。怎样能使粮棉双丰收呢?麦棉套作是一个好办法。麦棉套作就是将小麦播成三、四尺宽带状,留出相应的空行,次年在空行内播入三至四行棉花。
许多经验证明,在水肥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套作是能够获得高而稳定的产量的。据陕西乾县烽火人民公社的试验,在与大田一切措施相同的情况下,麦棉套作几年来都获得了丰产:1959年小麦平均亩产五百一十四斤(以实播面积计。下同),比大田增产119%;籽棉五百七十六点六斤,比大田增产36%;1960年五十亩大面积的套作小麦平均亩产八百九十二斤,比大田增产75%。
为麦棉生长创造了较好的环境
麦棉套作增产的原因,主要是解决了密植和透光通风的矛盾。套作增加了边行,也就是增加了直接受日射的面积。如以百尺长、三尺宽的播种带计,在麦、棉生长后期受日射面积能比一般麦田增加170%,其中接受太阳直接辐射的面积增加50%左右。同时,种成带状后,株间透射也大大增强。一般大田在麦棉生长后期,株间辐射强度仅只达到自然辐射的1—5%;可是套作的麦、棉带中央(最荫蔽处),株间辐射强度能达到自然辐射的10—20%。尤其是与大田比较起来,套作麦、棉带间早晚透射特别多,而早晚的日射对于光合作用来说是最能被利用的。例如,根据实测结果,棉花在8月初(蕾铃盛期)的株间透射率,套作中央部分早、晚比大田多10—15%,正午比大田多约5%。小麦后期的情况也类似。
由于接受太阳辐射的面积及透射率的增加,不但促进了作物光合作用,而且提高了田间温度,加之套作的通风情况较好,使得后期田间空气能保持较为干燥。在小麦拔节至成熟和棉花封垅后,套作田间空气相对湿度一般能比大田小10—15%。
套作与大田小气候的这些差异,改善了作物的生存条件,日射在田间分布均匀,使得光合作用旺盛,因而小麦分蘖多、穗大、粒多、粒重;棉花蕾多、铃大。
套作的麦棉抗逆力强
套作的麦、棉,还表现了较强的抗逆力。对于小麦来说,最突出的一点是,套作的小麦不易倒伏。从茎秆性状的调查看来,套作小麦,特别是它的边行,茎粗节短,抗折断力强,表现了明显的抗倒伏的性能。
套作棉花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蕾铃脱落少。麦棉套作,二者生长期有一定的交错时间,在华北地区这段时间约为四、五十天。这一阶段生长在麦带间的棉苗,受麦带遮光,田间的温度也因麦带的影响而比大田稍低。这些不利条件使得棉花苗期发育缓慢,前期现蕾少(但春季大风和寒潮多的地方又不一样,麦带能缓和降温和风速,对棉苗起了保护作用,因此是有利的),但是麦收后,日射和通风情况大大优于大田。7、8月间大田蕾铃一般脱落严重,而套作却脱落较少,并且现蕾多。因此,套作棉花最后还是比大田产量高。
套作作物生长健壮,有较强的抗病力,同时日射较强,及空气湿度较小,因此对病菌的发展也起了抑制作用。调查表明,套作的小麦锈病发生较少,棉花烂铃较少。
套作的麦、棉对气候变化能有较大的适应性。例如烽火公社所在的陕西关中地区,去年遭伏旱,今夏却阴雨连绵,但就在这条件截然不同的两年,套作的作物却都表现得很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套作作物生长较健壮,有较大的抗逆力;另一方面是套作田的水分状况较好——旱年因蒸腾面积小,总耗水量少,土地下层能保持较多水分;涝年因地表温度较高和通风良好关系加速了蒸发,能够保持地面和近地层空气较为干燥。
总的说来,采用套作的方法,可以较有把握地得到丰产。据某些调查材料证明,套作能使一亩地发挥一亩半,甚至两亩的作用,因此能解决粮棉争地的矛盾。之外,在棉地套种麦子,还可以减少回茬麦,调剂秋收秋种时劳力的紧张。套作的麦、棉由于其抗逆力的增强,又可省去一系列的田间管理工序,如小麦倒伏后的补救措施,棉花的推株并垅、打老叶等;在空行间进行操作管理,也较一般大田方便得多。根据烽火公社这几年的经验,麦棉套作不但不费劳力,反而省劳力。麦棉套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耕作制度。
发挥套作潜力必须注意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发挥麦棉套作的增产潜力,在采用这种方法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麦、棉的带宽度多大算适宜?
有麦、棉套作习惯的地方不少,各地沿用的带宽不一。根据我们研究,麦、棉带过宽过窄都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增产。套作增产作用,主要在于它能增加边行,发挥边际效应。据实测结果,日射从大田边行往中间减弱,小麦约在二尺以后,棉花约在第三行以后,就削弱到与大田中央相近了,植株性状也是在此范围内表现与田中央部分有差异,所以边际效应幅度大约是二至三尺宽。如果套作带太宽(五六尺以上),那么边行增加得少,带中央部分受不到边际效应的好处。相反,要是带放窄了,则带与带间距离也随着窄了(如果要求麦、棉各占一半面积的话),这距离缩小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带与带之间的互相遮荫,这时边际效应实际上也不存在了。此外,麦带距离越近,对棉苗的遮荫越厉害,使棉苗前期生长不良,是麦棉套作不利的一方面。有些地方采取一尺的带宽,甚至在麦行中播入棉花,其结果不但不能充分利用套作的优点使小麦增产,对棉花的生长更是不利。根据试验,小麦带以三尺宽度为最好,棉花带可稍宽(四尺五左右),这样除增产效果最明显外,使用机播和操作管理也较方便。播种棉花时还要注意其边行与麦带距离不能过近(不少于五寸),否则边行棉花处在麦带阴影中,出苗延迟,发育不良。
二、带向是东西好呢,还是南北好?
为减轻麦带遮荫对棉苗发育的影响,最好采取东西带向。据今年试验,东西带向的棉苗基本上能全日接受日照,不被麦行遮挡,田间温度也因而有所提高,这都利于棉苗的生长,其性状表现显著优于南北向。对于小麦及棉花后期的生育说来,东西向的日照和温度条件也比南北向要好。
三、密度怎样才算适宜?
在水肥较足的情况下,阻碍一般大田进一步提高密度的原因主要是透光通风问题不能解决。套作的田间有很好的透光通风条件,所以密度可适当增大。例如烽火公社一般大田小麦适宜播量是二十三到二十五斤,套作的可增至三十斤;棉花一般大田约四千五百株,套作可增至五千株以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