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李春华是老工人的知心朋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0-26
第2版()
专栏:甘肃通讯

李春华是老工人的知心朋友
本报驻甘肃记者
甘肃省山丹县新河煤矿党委书记李春华长期坚持“四同”,和老工人交知心朋友,把根子扎在老工人当中,从而大大发挥了群众的积极性,促进全矿生产持续上升,到10月15日,已超额12.5%完成了全年生产计划,成为全县的先进单位之一。
他口袋里有个本子,上面记下了老工人的姓名
新河煤矿是一个以土法开采为主的煤矿。这个煤矿的特点是:地质构造复杂,煤层变化大,地下水多,出产的焦煤质量却很好。在大炼钢铁的1958年秋天,中共山丹县委抽调当时在位奇乡担任党总支副书记的李春华到新河煤矿担任党委书记。李春华是贫农出身,只念过一年书。他虽然在庄稼地里长大,没有搞过工业生产,但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他深刻地认识到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是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大法宝。因而,这位年青的党委书记,满怀信心地走上了新的岗位。他从1958年背着行李来到新河煤矿以后,就按照党的指示,到群众中安家落户。在与广大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中,逐渐和老工人杨生春、刘克勤、高义国、王克文和王廷贞等五人交成知心朋友。这些老工人从十几岁就爬小煤窑,有一半岁月在井下度过,因而井下生产经验丰富,热爱矿山,李春华和他们交上知心朋友以后,这些老工人就成了他进行工作的有力靠山。
李春华和老工人接近的方法,主要是发扬革命干部深入群众,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的优良作风。李春华来到新河煤矿以后,首先在他的笔记本上记录了全矿老工人的姓名。这些老工人住在哪里,分布在哪个采区,哪个井口,他都记得很详细。李春华到矿没有几天,就找到老工人杨生春的家里,杨生春一见党委书记,慌忙收拾出炕上一块干净地方。李春华没有客气,上炕就坐下了。他说:“老杨,我是搞煤来了,怎么能嫌黑,你快别收拾。”接着就和这个老工人拉开了煤矿生产的家常话。
老工人就像井下生产的一本教科书,问到哪答到哪
杨生春今年四十多岁,从十几岁就在这荒凉的山窝里挖煤,在几十丈深的井下爬进爬出。因此,一提井下生产,杨生春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他给党委书记讲完煤层讲顶板,说完采煤说掘进,但李春华却听不出个头绪来。杨生春一看党委书记不懂行,比李春华还着急,他立刻提起矿灯说:“书记!走!咱下井指点给你看。”就这样,老工人杨生春在井下给党委书记李春华上了采煤生产的第一课。出井以后,李春华就让杨生春邀集全矿的几个老工人,在窑洞前开了个座谈会。在跟老工人第一次见面的这个座谈会上,李春华就向老工人交了底,说明自己来自农村,要学习领导煤矿生产,一定向大家好好学习。然后,他要求老工人们,千斤担子大家担,分井包干,负责井下采掘。这一片开门见山、推心置腹的谈话,使老工人感觉到书记先向自己交了心,党委书记不但了解自己,而且信赖自己。打这儿起,老工人杨生春、王克文、高义国、王廷贞、刘克勤开始固定井口,每人包一两口井,领着生产队,负责井下生产,翻开了新河煤矿工人参加井下生产管理的第一页。
两年来,李春华一直和老工人有着亲密的交往。他和这些老工人共同劳动,一起谈心,向他们请教解决生产中疑难问题的办法。不管春夏秋冬,他从哪个井口爬出来,就在哪个采区和工人一起吃饭。哪个工人的住所离得近,他就睡在哪里。有时候碰到深夜出井,李春华就披着老羊皮袄,和工人一起睡在井口的火窝子边。老工人每次下矿井时,李春华常常跟在后面,老工人在前边敲帮问顶的时候,李春华也学着来,这位党委书记一边用心听老工人讲,一边举着锤子站在现场实习。在掌子面上,李春华经常接过老工人手里的刨锤,自己学习采煤。开始时手里的刨锤不听使唤,指东打西挖不准,在老工人的指点下,他逐渐学会顺着煤层斜挖的本领。老工人就像井下生产的一本教科书,所有生产上的问题,他们都能给以满意的答复。就这样,李春华作为井下生产的普通一兵,和五位老工人结成了亲密的关系。他在这五位老工人面前,学会采煤,架柴、通风、防止冒顶和老巷水等一切井下生产知识,这些宝贵的生产知识,成了这位党委书记指挥全矿采掘工作的重要依据。
1959年,新河煤矿的大山湾井不断发生冒顶现象,影响安全,影响生产。为了解决这个关键问题,李春华想用石头代替坑木支撑,但是他没有把握,这事向老工人一说,他们很支持,并且立即研究出用毛料石在井下砌碹的办法。这事合乎党的勤俭办企业的方针,受到群众的拥护。老工人刘克勤一马当先,带领工人上山背石头,杨生春下井跟着李春华动手扒渣,并且组成了有老工人参加的砌碹小组,很快就在大山湾井完成了毛料石砌碹的试点工作。接着,这一经验在全矿普遍推广,不仅节约了大量的坑木,防止了冒顶事故,而且进一步保证了安全生产。
书记的钥匙打开了老工人的窍门
李春华在和工人们接触过程中,经常提到小煤窑技术改造问题,征求大家的意见。对此,新工人总是跃跃欲试,恨不得立即动手,但有些老工人却劲头不大。天长日久,李春华和老工人交上知心朋友以后,有人才把心思掏给了书记。原来有些老工人觉得大炼钢铁,急需焦煤,小煤窑开采,打井快,省工,很快就能打到煤层,能保证快出煤,认为搞技术改造太费事,也影响出煤率。李春华了解到老工人这份心情以后,就教育大家,搞生产不能只顾眼前,还要有雄心大志,要看得见煤矿的发展前途。新河煤矿有一定的蕴藏量,要作几十年的开采打算,要想大幅度增产,进行小煤窑技术改造,是最好的办法。这可真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老工人的打算是多出煤,而进行小煤窑技术改造正是为了大幅度增产,正合他们的心意,因而大大调动了老工人的积极性,争前恐后地参加了井巷扩建工程。
知道工人的长处,也知道他们的短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们
李春华和老工人的深情厚谊,不只建立在劳动生产中,也建立在日常生活中。老工人杨生春生病不能走路的时候,是这个年青的书记背着他从采区走向医务所。当老工人高义国学文化有困难的时候,是这位年青的书记,指定专人教这个老工人学习文化。他不但要求文化教员特别注意检查高义国的学习情况,自己也经常帮助和督促,因而使高义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摘掉了文盲帽子。同时,李春华非常熟悉这些老工人的特点,了解他们的长处和短处,能很好地帮助他们不断提高,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现在,李春华交往的这些老工人,有的已是新河煤矿的采区区长,有的是生产大队长,都成了新河煤矿的骨干力量。其中王克文和刘克勤都已在今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调到山丹县一个农场去工作的老工人王廷贞,碰到工作上有什么问题的时候,还经常回到新河煤矿来找他的知心朋友李春华商量。
李春华不仅和五个老工人交成知心朋友,还通过他们熟悉了全矿六十多个老工人。哪个老工人家里人口多,哪个老工人开采小煤窑有一套经验,谁爱喝酒,谁不爱说话,李春华心里都有个底。这些老工人也都和书记搞得熟,说得来。谁要是在心里有解不开扣的问题,也高兴去找李春华谈,这就大大调动了老工人的积极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