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拿起笔能写会算 下了地生龙活虎 乔继光当农民两个月受到称赞 他说:农村的天地广大的很,像大游泳池,有本事就使尽力气游吧,还怕创造不出新纪录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0-26
第3版()
专栏:

拿起笔能写会算 下了地生龙活虎
乔继光当农民两个月受到称赞
他说:农村的天地广大的很,像大游泳池,有本事就使尽力气游吧,还怕创造不出新纪录来!
填写入团申请书的人
来得正巧,水秀管理区的党支部书记郭光茂和团支部书记郭光厚都在家。我们把山西省太谷县委第一书记郭振山的介绍信,递给他们看了以后,两人几乎同时开了口:“行么,今年全管理区回乡参加生产的学生有三十多个,个个都行。要是想访问个典型,就和乔继光谈谈吧!”他们说着,向伏在旁边桌子上的一个小伙子点了点头。这个小伙子有一张紫膛色的脸皮,两只大眼,人长得挺结实,穿一条打补钉的蓝裤子,一双实纳帮的布鞋,黑布褂子敞开着领口。一个陌生人,怎么也想像不到:两个多月前他还是太谷中学的三年级学生哩!
我们凑到他跟前看了看,他正在填写入团申请书。姓名:乔继光。性别:男。家庭出身:贫农。现有文化程度:初中毕业。籍贯:山西省太谷县胡村公社水秀管理区。现在职业:农业劳动……。在“本人简历”一栏中,他写着“1957年高小毕业,1960年初中毕业,1960年8月17日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申请书上还填写着他在三年中学生活中,连得六次奖励的事迹。郭光茂把一只手抚在这个年轻人的脊背上,一字一板地说:“地道的农家子弟,走了三年,没丢下农活。干起来像他老子,一声不吭。回来刚一个多月就叫响了!”郭光厚接上去说:“就是嘞,七队的年轻人谁不说继光是实打实的农民!”
几句话,把乔继光说得满脸通红。鼻头上冒出了一层汗珠。他有点不大好意思地说:“郭支书看把我说成甚了?其实,走到这条道儿上来,还是费过好多周折哩。”
找不到的升学志愿书
乔继光走到这条道儿上,究竟费了些什么周折?和他整整谈了一下午,才弄清楚。这要从“找不到的升学志愿书”说起。
还是在7月间,太谷中学应届毕业生的毕业考试已经举行完毕。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了一份升学志愿书,要大家填写。第二天,学生们就把志愿书交了回来。可是老师们数来数去,却少一份。究竟谁忘了交?仔细一查,原来是四十一班的学生乔继光。
乔继光没有填写升学志愿书,可不是忘了,是经过整整一个学期的琢磨才决定的。还在年初刚开学的时候,乔继光就考虑着初中毕业后干什么。他喜欢理化,想到过升化工技术学校;他也喜欢植物,也想到过升农业专科学校。可是,党的加强农业生产、青年知识分子到生产第一线的号召,在他的思想上引起了新的波澜。以后,每当他想到升学的时候,党的号召、家乡的生产、幼年时代的朋友……,就一个劲地往脑子里挤。一天,班主任问他,他才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班主任当时就说:“你的想法好呵。不过,还要再想一想,想不通,回去也干不好。”这话打开了他的思路,心想:“是呀!这些天一直定不下来,就是怕这怕那,从个人考虑得多!”这么一来,心里也坦然了,回农村的想法也慢慢坚定下来。这次发下升学志愿书,他就决心不填了。
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既然立下了建设人民公社的志愿,城里就再也留不住他了。8月17日,毕业典礼一直开到下午八点多钟。他走出礼堂时,已经黑得对面看不见人,为了早日回到家乡,他还是告别了生活三年的母校。背上行李,摸黑跑回去了。
乔继光回农村安家落户的事,第二天一早就传遍了全队。吃饭时,生产队长张丑卯在食堂碰上他,热乎乎地说:“继光,你可打了个好主意。咱这队,什么也好,就是有文化的人少,你回来,生产就能搞得更好啦!”一伙年轻人也围上来了,问长问短,争着要他参加他们的作业小组。在小学里一块念书的知心朋友郭奎子,拉着他的手说:“继光,你回来可真好,咱们一块干,怕不能把土地给它翻个个儿!”有些上了年岁的人,也议论说:“这会子的年轻人就不一样,念了那么多年书,还乐乐和和回来劳动!”当然,有些农村妇女想不通,也说了些闲话,影响到乔继光的情绪。但是,党的号召,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嘱咐,生产队长的话,都涌进了脑海。仿佛有人在问:“难道动摇了吗?”他陡地抬起头来,自己对自己说:“要听党的话,坚决地干下去,总没错!”
这一天,他把全身的劲都用上了。天太热,在高粱地割草,闷得浑身淌汗,把衣服都湿透了。脱了上衣,高粱叶子又把胳膊划得一道一道的,于是又把它穿上了。就这么着,他从早晨割到晌午,从晌午割到太阳落山,整整割了四车,算了算,足有八百多斤。当他推着最后一车草走回村里的时候,晚霞正映红了西半天。他瞅着鲜艳的晚霞,听着村道上?喝牲口的声音,禁不住自言自语地说:“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三十天做了四十个劳动日
稳下心来,乔继光就埋头到劳动中去。生产队不论分配他什么活儿,他都没吭过声。平常,他总是比别人起得早,睡得晚,干得多。割草,一般一个人一天割五、六百斤,他一天能割七、八百斤。原来,队里号召打草储青,要社员们开展捎带运动,下地捎一把草。他半个多月,割了两千多斤。9月初,生产队要用粪肥奶白菜。往年,掏粪、拉粪的经常赶不上奶菜的用;今年,队长就把这个差事,交给了副队长杨福寿、乔继光和李生义,一个掏,一个担,一个赶车。接受任务后,乔继光一盘算:杨福寿的胳膊在朝鲜负过伤,李生义年龄大,就把担粪的任务包下来,让杨福寿掏,李生义赶车。担粪是个重活儿,不但要把粪从厕所担出来,还得送到大车上。乔继光没干过,一上手,就把粪桶底子给碰掉了,洒了一身大粪。李生义老汉笑着说:“年轻人,掏粪也得学哩!”乔继光心里虽然觉得热辣辣的,也没说什么。心想:粪桶上了车碰底子,主要是磨擦力太大,要是给车上洒点水,车板滑了,不就好些吗?他试了试,果然有效,装车速度也加快了。乐得李生义老汉不住地称赞说:“书是没有白念了!”就这样,副队长一天掏出来的粪,他都把它全部担走,装了车。一个人一天做了一个多劳动日。
9月中旬,队里用两台电动水车浇地。继光也参加了。起初,一台配了三个人。继光到地里一看,觉得用不了,就和丑卯说:“队长,这浇地是个磨耐心的活儿,并不重,有两个人就行了。”队长听了他的话,就从他所在的那个组里抽走了一个人。继光呢,总是少休息,多工作。一昼夜二十四小时,水车只停四小时。电动水车的皮带容易滑脱,他就根据物理学的原理,改进了皮带的装置。因为这些缘故,他这台电动水车虽然只有两个人,但比三个人的那台水车,每天还多浇二亩来地。
从8月18日到9月21日的三十五天中,乔继光除因为从县城迁户口、转供应和其他手续外,整整劳动了三十天。这三十天中,他就做了四十个劳动日,劳动效率比七队所有的年轻人都高。现在,队里一些老年人教育自己的子女时,总是这样说:“看人家乔继光,拿起笔来能写会算,下了地生龙活虎。”
用乔继光自己的话说,一个人生活在毛泽东时代,就怕你没本事,还怕用不上?农村的天地广大的很,像大游泳池,有本事你就使尽力气游吧,还怕创造不出新纪录来!
本报记者 莎荫 邵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