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加速发展城市郊区农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0-27
第3版()
专栏:社论

加速发展城市郊区农业
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全民运动中,城市担负着极为光荣、重大的任务。一方面,城市要在农业机械、化学肥料、农药、技术人才、科学技术等等方面支援农业;一方面,城市应该加速发展郊区农业,生产更多的粮食和副食品。由于我国的大中城市都有相当大的郊区,都有非常大的潜力,因此,发展城市郊区农业的任务越来越迫切了。
我们的城市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城市。我们的城市不仅有集中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和文化教育事业,而且有较大的郊区农业。城市在发展工业、商业、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努力发展农业,积极争取副食品和粮食的部分自给、基本自给以至完全自给,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期间采取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大家知道,城市是粮食和副食品的大消费者。在旧中国,像上海这样的城市所需要的副食品,要许多省区来供应;像重庆这样的城市所需要的猪肉和蔬菜,也要几十个县来供应。当时城市人口不多,城市里绝大多数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又非常低,在城乡对立、城市剥削农村的情况下,农民被迫把粮食和副食品拿到城市来,比较容易满足城市里少数富有者的需要。解放以来,原有的消费城市变成了生产城市,同时出现了许多新的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消费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北京市为例。在解放前,这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城市。1949年全市工业、手工业总产值只有一亿七千万元,产业工人只有七万人,就业人口只有四十三万人,失业现象极为严重。到1959年,这个社会主义新型城市的工业、手工业总产值达到六十八亿元,等于1949年的四十倍。失业现象消灭了,每户平均就业人口达到二点三人,从十六岁到六十岁的劳动力、半劳动力,基本上都就业了。大、中、小学学生增加到一百三十五万人。就业人口的大量增加,职工工资的逐步提高,引起社会购买力的大幅度增长。过去只有少数富有者才能享受的东西,现在已经变成广大人民的普遍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城市需要的一切粮食和副食品,还跟过去一样,完全依靠远远近近的农村来供应,不仅短时期内无法满足城市的需要,而且是不经济的,从国家的经济布局来说也是不合理的。发展郊区农业,依靠郊区的优越条件,可以比较迅速地大量地提供副食品,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需要。而让广大农村集中力量,全面安排,为城市提供足够的粮食和工业原料。这对推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有很大好处,对形成社会主义的合理的经济布局也有极大的作用。
几年以来,我国城市郊区逐步扩大,郊区农业日益发展。据上海、武汉、重庆、沈阳等五十五个大中城市统计,到今年5月末,蔬菜种植面积比去年6月末增加34.1%,生猪存栏数增加32.8%,家禽增长31.5%。北京市1959年生产的蔬菜达到十六亿斤,比1958年增长60%,今年比去年又有大幅度的增长。有些城市不仅作到副食品自给,而且有了储备,并能支援外地。城市郊区农业的发展,对保证城市人民生活和部分工业原料的供应,起了重大作用,又推进了城市工业的发展。城市大力支援郊区实现机械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又推动了郊区农业的发展。郊区农业发展了,人民公社的积累增加了,社员物质、文化生活提高了;通过互相支援,工人和农民的感情更加亲密了。由此可见,发展郊区农业,对促进工农业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巩固工农联盟都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郊区农业能不能更迅速地发展呢?从许多城市在一两年内就作到了蔬菜、猪肉、家禽等主要副食品基本自给或部分自给的情况来看,是能够更迅速发展的。郊区加速发展农业,有许多为一般农村所没有的优越条件。郊区紧靠城市,交通方便,土地肥沃,农田基本建设较有基础;城市具有强大的工业和物质条件,能够以物质力量和技术力量来装备郊区农业;城市郊区商业集中,和工业联系紧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供应更能充分和及时;城市集中着大量科学研究机构和科学技术部门,能更好地帮助郊区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把先进科学技术及时用于生产;城市人口稠密,还能进行必要的劳力支援(如春耕、秋收、抗御自然灾害等);城市肥源丰富,更是郊区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充分地、适当地运用这些优越的条件,郊区农业必然可以更加迅速地发展起来。
城市郊区有近郊区和远郊区之分。近郊区应该在粮食自给的基础上,供给城市大量副食品。远郊区除了供给城市副食品外,还要供给城市需要的粮食。因此,郊区农业生产,应以粮食为基础,以副食品为中心环节。搞好郊区农业的标志是粮、菜、猪、油并举,在尽量多地生产粮食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副食品自给。粮食是发展一切副食品生产的基础。有了粮食,就有了饲料;有了牲畜,就有了肉食;有了肥料,就可以用来发展粮、菜、油的生产。另一方面,抓紧副食品生产又可以促进郊区农业全面发展。种植蔬菜是农业,养猪、养牛、养鸡鸭是畜牧业,水产是渔业,生产果品是林业;喂养家畜、家禽和鱼要种植饲料,这又是农业;畜牧业需要草场、林地,这又是林业。由此可见,只要以粮为纲,大抓副食品生产,就能推动五业并举,互相促进。
合理安排劳动力,充分发挥郊区土地潜力,是加速发展郊区农业的两个重要环节。郊区劳动力既要用于工业建设,又要发展农业;在农业内部,既要大搞粮食,又要大搞副食品生产。如果安排不当,分散使用,就会给工农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城市工业应该充分发掘内部潜力,大搞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实行“增产不增人”,“增产还减人”,目前不仅不能从郊区抽调劳动力,而且还要抽调一部分劳动力去支援农业。农业内部也要划分战线,尽一切可能保证第一线需要。郊区人民公社安排劳力的时候,除了注意加强劳动管理以外,还要努力实行工具改革,加快机械化,这是解决劳动力问题的根本途径。郊区妇女劳力多,应该做好劳动保护工作,充分调动她们的积极性。郊区土地集中,面积不大,工农之间、农业内部各业之间合理使用土地,是一个重要问题。在郊区进行基本建设,势必占用一些耕地;主管基本建设的部门,必须精打细算,千方百计节约用地,能晚占就不早占,能少占就不多占,而且要尽量占用坏地,少占平地和好地。在农业内部,要大力发掘潜力,广泛实行套作、间作,并利用零星小块土地大搞“十边”增种,以达到多种多收的目的。
加速发展郊区农业,是郊区广大农民的事情,也是城市各行各业的事情。因此,加速发展郊区农业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根据四川一些城市的经验,首先要求城市党委实行全面规划,把工业、农业全面抓起来。一定要在农业战线上配备足够的领导力量和干部力量,建立必要的机构;很好地制订发展郊区农业的计划,坚决贯彻执行。党委要大抓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干部树立雄心大志,争取在短期内把郊区农业推进到先进水平;还要根据郊区的特点,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用城市和郊区工业建设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事实,说明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重要性,号召群众热爱农村人民公社,树立农业劳动光荣的思想,努力发展郊区农业生产。城市工业、商业、交通运输和文化教育事业,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订出支援郊区农业的规划,广泛推广相互挂钩、对口包干、一包到底的作法,以支援郊区机械化、水利化和电气化为中心,从技术、设备、人才、劳力等等方面,参加发展郊区农业。
当前,正是三秋大忙时节,城市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支援郊区的三秋工作。例如,动员一部分城市职工、学生和机关干部下乡帮助郊区秋收,收集更多的城肥下乡,及时供应郊区更多更好的三秋工具,等等。城市郊区要认真收好秋,种好麦,抓紧秋菜田间管理,同时准备冬季蔬菜生产,保证在明春蔬菜淡季有足够的蔬菜供应城市。今年不少城市郊区实行粮菜间作,在小麦地里种了一季蔬菜,既扩大了粮食生产面积,也增加了蔬菜产量,这种办法值得各地参考。关于明年郊区农业生产的安排,更要及早作出规划,动员更多的城市力量支援农村,争取明年郊区农业生产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