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颗粒归仓 枝叶不丢 吉林蛟河县幸福之路人民公社通讯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0-27
第3版()
专栏:吉林通讯

颗粒归仓 枝叶不丢
吉林蛟河县幸福之路人民公社通讯组
秋分刚过,一场早霜揭开了秋收的序幕。在吉林蛟河县幸福之路人民公社五千七百多公顷土地上,社员们冒着秋寒挥镰上阵,展开了与天争粮的战斗。
太阳扫去了白霜,大地一片金色。在以新站为中心的盆地上,荡漾着一千三百多公顷稻浪;在四周起伏的岗坡上,蔓延着二千多公顷玉米林;在稻海黍林之间,还有一千二百公顷“满仓金”的大豆……,五谷都成熟了。这些占全部耕作面积90%的庄稼,都在等待人们收割。
在这个地多人少、一年一熟的地区,往年由于收获不及时,常常是“雪里扒粮、冰上打场”,粮食耗损相当惊人!今年,全公社耕地扩大了九百多公顷,作物密植程度也增加了,收获量比哪一年都大;但是劳动力却比去年减少了三百多名,而且不出10月,大雪就要来临了。抢时间就是抢粮食,早收才能多收。如何抢在大雪之先,把全部庄稼收到手里?人们都在关心这件事。
千军万马忙收秋
党提出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鼓起了人们夺粮保收的冲天干劲。三千八百多名精壮劳动力迅速涌上第一线,展开了队队、组组、人人之间的对手赛;年逾花甲的老人们争着参加劳动,为多掰一两个玉米而贡献自己的力量;留在后勤岗位上的人,有的一身兼数“员”,全力保证秋收大军无“后顾之忧”;四千多名青少年一齐出动,提篮携筐细心拣拾稻穗;社、区两级下派干部和社办工业职工二百多人早就来到了生产队里;数以千计的城镇支援大军陆续赶来。秋收巨浪一涌千丈,日日高涨。国庆和中秋两个佳节,田间红旗招展,由全公社40%的人口参加的秋收大会战,夜以继日轮番地进行着。
这是一场精心组织的战斗。从苇塘生产队可以看到全公社的缩影。这个由二百口人组成的生产队,劳动力占四分之一,原在生产第一线的只有三十一人,要收割的庄稼却有七十五公顷。在这种情况下,用社员的话说,“就会同大雪照面”。党支部决定充分动员群众,干部会、群众会、标兵会、妇女会、老年会、炊事员会、饲养员会一个接一个地开起来,秋收的潜力好像喷泉一样涌出来。十三个劳动力从果园、菜地、托儿所、缝纫组和饲养场中调换出来,十八位老社员和二十七名学生参加了秋收辅助劳动。秋收第一线的人力猛增到八十九人,占全队人口的44.5%,其中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88%。
潜力挖掘出来了,如何安排好,能充分发挥最大的工效呢?队委会按各种活路的轻重以及社员的年龄、体力和技能,分配了不同的任务。白天,远离村子的稻田里,由青壮年组成的“武松组”,在抢收费工的水稻;“黄忠组”的老农们,在山岗上收割难收的谷子和大豆;“金刚八大娘组”和“三八红旗组”的妇女们,有些人在收割玉米,有些人在掰玉米棒。在村庄附近的地里和玉米楼子旁边,“不老松组”的老弱社员,一边谈笑,一边剥去玉米的包叶;儿童们唱着歌,跳跳蹦蹦地在拣稻穗和土豆。傍晚,只有稻田里还传出沙沙的镰刀声,食堂的灯光下还围坐着一群搓玉米的青年妇女,老年人和孩子们都早早安憩了。大忙的秋收工作被安排得井井有条,做到了人尽其才、有劳有逸。从9月26日开镰,到10月10日的半个月中,全队的庄稼就已割净拣净。
这些日子,在全公社七十四个生产队的田野上,都可以看到像苇塘那样热烈紧张而又踏踏实实的秋收场面。西大姑家子生产队把秋收任务按地块分别落实到水田组、旱田组和妇女组,每一个组又为一、二、三等劳动力规定了割地定额。国庆前一天,虽然秋雨绵绵,七十多名男女社员一直坚持完成当天割地定额才收工。“五四”青年火箭队的秋收对手赛发动得非常深入,出现了夫妻、兄弟、姊妹、姑嫂互相争先的动人事迹,青年“快刀手”们你追我赶,把每人日割一亩二、三分水稻的进度提高到二亩一、二分。
粒粒珍珠拿到手
快收快割的热烈气氛中,闪动着一道强烈的光亮,那就是到处传播的“精打细收、颗粒归仓”的口号。一个细割细拣的群众运动,很快就扩展到了公社每个角落。保安生产队开镰那天,同一群青年割稻能手展开细收快收赛的全国劳动模范韩恩,不断地蹲下去又立起来。他正在细细收割倒伏的稻子。在他身后的地里,哪怕是凹凸不平的地方,看不到高过半寸的稻槎,拣不到一个稻穗。他的青年对手同他一样,都宁可自己多受一点累,也不让一个稻穗丢掉,细心地用镰尖把偶而丢在地上的稻棵勾起来。青年姑娘郑瑞珍,这个第一次割稻的中学生,手生心急,留下了一棵未割净的稻子。韩恩立即停下来,亲手教给她怎样抓稻把,怎样搂镰刀。歇气的时候,韩恩向青年们谈起细收细割的意义:“忙了一春、一夏,劳动果实一定要爱惜。像咱们这个丰收地区,今年更要收得细一些,好多收一些粮食支援灾区同胞。”韩恩的话道出了广大社员的心意。他们在干部的带动下,改变着过去粗收的习惯,想出了许多新的细割细拣的方法,各个生产队都成立了质量检查小组。大甸子生产队六十二岁的于永兴队长,先在队员们面前割出了一片“质量标准田”,作为全队质量验收的“样板”。前同心生产队的社员们,出工和收工的时候,总要分散开从收割过的地里走过,一面互相检查质量,一面顺手拣起遗落的稻穗。
支援大军珍惜粮食的行动受到了社员们的赞扬。由吉林省工农干部学校党委书记亲自带来的二百多名学员,一到田间,就向割稻能手请教,并按照生产队的质量“样板”认真收割。支援农业的一面红旗——河南小学的学生们,先在自己学校的七亩半稻田里练习收割,然后再出发支援生产队割稻子。
全公社的拣粮运动,紧接着开展了起来。由全体小学生组成的拣粮队伍,努力把守着收割的最后一关,八千多只锐利的眼睛到处寻觅着丢落的稻穗。养鱼屯的小学生刘仁,在拣不到稻穗的时候,就把前些日子被冰雹打落在地下的稻粒拾起来。
为了免除雀、禽、兽、畜的危害,大车队员们,尽先把山上、林边、路边、屯边割倒的庄稼抢运回来。他们用新编的草帘铺垫在车底上,轻轻地装卸,防止震落粮食。
一草一叶收回来
以往秋收时,在田间的场园旁,常常燃起了熊熊的大火,农民们一边打场,一边把刚脱谷的稻草添在火堆中,烧火取暖。在人们眼中,草似乎是不值钱的东西。解放后,烧草的现象没有了,但田里的稻槎还留得高高的。问起原因来,回答是草可以肥田。在这里,对玉米秸,总不够重视,以致每年有不少玉米秸腐烂在地里。
今年秋收,“枝叶不丢”已经成为响亮的口号。每公顷地多收一千斤草和把全部玉米秸收回家的任务提到了社员们的面前。可是,多年的老习惯需要首先从思想上来改变。秋收一开始,“多收一寸草”的口号就提了出来。在新站附近的千亩丰产方上,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张隆峰作完了贴地皮下刀的示范,又向社员群众提出一个问题:“一寸草能值多少钱?”他领导社员算了一笔账:多割一寸,一捆稻子就可以多收八两草;每人一天割一百三十捆稻子,就可以多收一百斤草。每斤草值二分钱,一人一天就可以多为公社创造两块钱的财富。一公顷稻田可以产一千四百多捆草,多割一寸,就可以多得一千多斤。全公社今年可以多收一百三十万斤稻草,多收入二万六千多元。张隆峰最后归结说:“你们看,多一寸和少一寸,都和咱们过社会主义日子有很大的关系啊!”一笔账算得社员心都明白过来。他们说:“只要把镰刀稍微放平些,每公顷地多收一千斤草,是用不着费多大力气的。”这笔账立即从电话会议上传到了各个管理区、各个生产队。
接着,张书记在新站第六生产队,又试验成功了从玉米包叶里提取淀粉。当各管理区的书记和伙食管理员尝到了用这种淀粉掺和粮食制成的干粮以后,全公社收集玉米包叶就形成了群众运动。过去,人们在地里掰下玉米棒,随手就扔掉了包叶;现在连棒连包叶一齐掰回村里,并细心地把包叶捆扎起来,准备风干集中保藏。北安管理区所有生产队还建起了大草栏,存放玉米包叶和稻草。
在这东北的山区,气温虽在不断下降,以秋收为中心的群众性增产节约运动却在一浪高过一浪。收割刚刚接近尾声,打场脱粒和送缴公粮的活动又已展开,细打、细管、细用的口号,正展开翅膀,从这个村庄飞到另一个村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