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望子成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0-27
第8版()
专栏:

“望子成龙”
刘明
相传从前有个“神童”,出口成章,聪敏过人。某年,其父驮他上京赶考,考官看到这般情景,即用“骑父作马”四字,令他对对子,这位“神童”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曰:“望子成龙”。
“望子成龙”,如果是指父母爱子心切,希望他成为一个正直的有教养的人,那当然未可厚非。天下做父母的那个不爱子女?那个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问题在于成为怎样的“龙”。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世界观的人,对于“龙”却有不同的理想和标准。
这位“神童”的父亲,殷切期望于儿子的,无非是金榜题名,高官厚禄,光宗耀祖,这是封建社会的“龙”。一切剥削阶级,都希望自己的子女继承父业,继续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剥削别人。这就是他们理想中的“龙”。
时代变了,“龙”也变了。现在,我们希望自己的下一代成为社会主义的“龙”。我们要把下一代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10月12日新华通讯社自太原发出一条新闻,介绍了山西省保德县许多老干部教育子女安心务农的事迹,正是今天为人父母者的表率。例如贾家峁公社供销合作社主任杨富国,他的儿子杨秉智一度不安心农业劳动,认为农业劳动苦,“前途不大”。杨富国发现后,三番五次地教育他的儿子要正确认识前途问题,指出党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前途;离开党和人民的需要,不愿意从事艰苦的劳动,干什么也不会有前途。杨富国还给儿子讲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的故事,告诉他“你今天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杨秉智在父亲的谆谆教诲下,克服了错误思想,积极劳动,被选为生产队长。还有扒楼沟公社党委书记张满喜的儿子张怀树,看到自己的父亲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就想:“我父亲参加革命二十多年了,还那样热爱农业劳动,我更应该好好地参加农业生产。”因此他在中学毕业后,就毅然参加了农业生产,并且在劳动中处处带头。
保德县一百六十名在乡干部子女,他们在父母的教导下,发扬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农业战线上作出了贡献。这真是“老子英雄儿好汉”。
我建议大家都来读一读这条新闻(编者注:这条新闻见10月13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做父母的更应该多读几遍,因为这些老干部正是自己的榜样。为什么呢?第一,他们培养子女的目标正确,要求子女成为符合党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龙”。第二,他们教育子女的方法正确,不让子女养尊处优,而把他们放到劳动中去、放到斗争中去、放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如此才能培养出坚强的革命意志,不畏艰险、百折不回的共产主义品质。第三,他们经常对子女进行党的教育、共产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并以自己的革命行动和革命气质去教育和影响自己的子女。
做父母的要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其中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要以身作则。譬如:家长要求子女安心农业生产,自己首先就要对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并在行动上有具体的表现。否则,就不能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教育;即使能讲一些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道理,也会因为自己的言行不一,而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保德县的许多老干部能够在青年中起这样大的影响,就是由于他们以自己的英雄行为,给下一代树了光辉的榜样。其他方面的教育也莫不如此。
我们要培养下一代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平时就必须向子女进行劳动教育,鼓励并督促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农业生产及社会公益劳动,参加日常的家务劳动,使他们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劳动光荣感。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看到另外一些做父母的,唯恐子女吃点“苦”受点“累”,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参加劳动,连孩子的日常生活琐事,都要自己包办,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的甚至不愿向孩子谈谈旧社会的黑暗和劳动人民所受的痛苦,不谈过去的艰苦斗争,说是为了不在孩子身上留下“阴暗的影子”。这些做父母的用心虽“好”,但实际上却贻误了孩子。这样的教育,使他们只能享受阳光的温暖,不能经受风吹雨打,意志薄弱,恶劳好逸。也有些父母强调工作忙,对于子女的教育放任自流。他们片面强调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为自己不关心子女的教育找寻借口。当然,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无疑是极为重要的,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这种教育正在进一步发挥它的巨大作用。但是,尽管如此,做父母的对自己的子女仍负有重要的教育责任,应该把教育子女作为自己的经常任务,因为这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负责的一种具体表现。
现在的青、少年,将从他们父兄的手里接过革命的火炬,成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用共产主义的精神和共产主义的方法培养这些接班人,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大家都应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巨“龙”。 〔原载《解放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