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永恒的记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0-27
第8版()
专栏:

永恒的记忆
北京外国语学院朝鲜留学生 崔荣河
每当我系皮带的时候,一位不可忘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形象便浮在我的眼前,我的感情便像巨浪似地在心海里翻腾,这是十年前的事情了……
1950年冬季,我的家乡被人民军和志愿军解放了,部队势如破竹地向南继续前进。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热烈地欢迎着救命的恩人。我高兴得不得了,在马路旁边跑来跑去挥着手喊:“万岁!万岁!” 当时,我只有十一岁,还是初次看见中国人。过去,在上地理课时,听老师讲过:勤劳勇敢的朝中两国人民相隔一条鸭绿江,亲密和睦地生活着。但是,中国人究竟是什么样子,我却一无所知。战士们高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浩浩荡荡地走过村庄。不一会,在街上就流传着这样一个消息:志愿军的一支部队要留在我们的村里了。乡亲们顿时活跃起来,他们盛情招待着这些把自己从敌人的魔爪中拯救出来的救命恩人。有的打年糕,有的杀猪,有的煮面条……真是家家忙忙碌碌,喜气洋洋。按着我国人民的风俗,每逢佳节或喜日的时候,才是这样呢。当时,村里的粮食、牲口都很缺。我家里什么都没有了,但是,我揪着妈妈的裙子闹着一定要给志愿军叔叔做好吃的。妈妈高兴地从邻居那里借来了三升粘米。她忙着去推磨,我就去挑水,生火……准备着打年糕。这天,风雪格外紧,气候十分寒冷,傍晚的时候,一位志愿军女战士扶着一位伤员来到了我的家里。她是个卫生员,朝鲜话讲得很流利。她告诉妈妈,那位伤员需要留住在我的家里治病。妈妈满口同意,连忙把他安置在炕上最暖和的地方,还给他盖上了厚厚的被子。那个伤员有气没力地躺着,不多一会就睡熟了。屋里没有灯,我始终没看清他的模样。女战士告诉我们说她姓刘,称那个伤员为“王同志”,他是在这次战斗中负伤的。妈妈跟刘姐姐谈了很多话,我坐在刘姐姐的旁边都听清楚了。“美国鬼子占了我们的家乡以后,杀害劳动党员,抢走粮食,烧毁了房屋。可怜的孩子们哭叫着从屋子里跑出来,强盗们就用明晃晃的刺刀挑起孩子们投入海里。这是一群多么惨无人道的野兽呀!”妈妈说着望了望我,然后接着说:“我的孩子也被他们关在一个仓库里。敌人逃跑的时候,把仓库倒上了汽油,立刻烧起了大火,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志愿军战士来救了他……”妈妈说到这里,感动得说不下去了。我听到这里,马上就想起昨天我被关在仓库里的危险时刻,忽然觉得身上流汗水,害怕得很!妈妈紧握住刘姐姐的手说:“你们是多么好的人啊!”我不由得抬起头来望着刘姐姐的脸。她不说一句话,只是微笑着用非常安详的眼光望着我们。
第二天早晨,妈妈和刘姐姐一直谈到了鸡叫,可是她们起得很早,那个战士也很早醒来了。他看了看我,我看了看他,他怎么这样面熟呢?亲爱的读者们,你们能了解我当时的心情吗?“王哥哥!王哥哥!……”我突然高声地叫起来,他也眉开眼笑地赶紧把我搂在怀里,说:“我们重新见面了!”屋里顿时充满了欢乐。妈妈和刘姐姐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急忙高兴地告诉了她们,他就是昨天救我的恩人。妈妈激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太阳已经露出半个红脸来,我们谈着谈着,忽然有位志愿军军官推门进来,他跟刘姐姐商量了一会,然后告诉我们,他们两人就要跟着部队离开这里了。我简直不愿意离开他们,拉住他们的手一直不放。
他们俩收拾行李了,我一手拉住王哥哥的皮带说:“我也要跟你一块去!”他哄着我说:“你才十一岁,还背不动枪呢,等长大了让你去吧!”我根本不肯听王哥哥的话,刘姐姐抚摸着我的头,掏出手巾来给我擦了擦鼻子。接着王哥哥就把系在腰上的皮带解下来说:
“没有什么可给你做纪念的,就把这条皮带留给你吧!将来,当你在和平的日子里,重过幸福生活的时候,看到了它,你便会想起今天的战争生活来。”说到这里,他立刻把我拉到他身旁,把皮带系在我的腰上。最后,王哥哥和刘姐姐按照朝鲜人民的礼节,给妈妈深深地鞠了一躬。
这时候,从远处响起了出发的号声。刘姐姐就搀扶着王哥哥离开了我们。队伍逐渐消失在崎岖的山路中,妈妈和我站在村头,仍然挥动着手送别队伍。我看到妈妈不时用衣带擦拭眼泪,等我劝妈妈回家时,我才发现自己一直紧紧地握着那条皮带。……………
这条皮带的事已经隔了十年了,今天我还把它保存在我的身边,而且我以后也要永远保存着它。这皮带将告诉我朝中两国人民的友谊是怎样用鲜血凝成的,它将保留在我的记忆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