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掌握山区特点发展粮食生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1-04
第2版()
专栏:

掌握山区特点发展粮食生产
中共竹山县委第一书记 孟子恒
我县今年夏、秋两季都获得了丰收。在留足口粮、种子和饲料的基础上,提前超额完成今年粮食征购任务,(超过专署分配任务36%),比1959年增长55%。这个事实,不仅再一次地证明了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大法宝”的强大生命力,同时也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具体地掌握山区特点,才能有效地发展山区粮食生产。
我县是鄂西北的一个大山区。特点是:地区辽阔,资源丰富,地形复杂,无霜期短。常年无霜期在大高山地区一百六十天左右,二高山地区一百九十天左右,低山沿河地区二百二十天左右。由于这样,全县就形成了大高山、二高山、低山的差别,阴坡与阳坡的差别,土质好与土质薄的差别,气温高与气温低的差别。这四大差别,在每一种地区,每一个公社,每一个管理区,每一个生产队,甚至每一个生产小队都错综复杂地存在着。农民说:“山高一丈,大不一样”、“阴阳坡,差的多”,道理就在这里。正因为山区地区条件有这样的千差万别之分,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种植季节不一样,庄稼面积不一样,品种搭配不一样,茬口安排也不一样。所以山区只有以多种多样的生产措施,才能够适应于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什么季节种什么作物,什么土质种什么品种;只有因地种植,错开季节,错开茬口,调剂劳力,培养地力,才能够季季丰收,年年增产。如果忽视山区生产的多样性,季节的强烈性和地区的复杂性,就会犯主观、片面的错误。
过去我县在发展粮食生产上,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增产幅度仍不够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领导上的一般化,对山区特点调查研究不够。以低山地区的经验来指导全面,强调种植计划统一,茬口安排统一,技术改革统一,任务统一,运动统一,山区的特点正和这“五个统一”相反,所以在某些方面影响了粮食生产的更大发展。例如,前几年,我们在山里强调了“山上开荒,山下遭殃”这一面,忽视了山上群众反映的“三年不开荒,仓里无粮装”的一面;强调了消灭撒播、比单产,看苗排队这一面,忽视了比面积、看总产量的一面;强调了“种植统一、作物连片”这一面,忽视了“轮作换茬、因地种植”的一面;强调了“金皇后化”、“胜利籼化”、“南大化”这一面,忽视了“一半苞谷一半豆”、“品种多样,粮食满仓”的一面;只看到了低山、阳坡地区“后种、先收”这一面,忽视了大高山、阴坡地区“先种、后收”的一面。由于这种片面的、错误的指导思想,因此改掉了一些不应该改掉的东西,也推广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种植技术。群众说“山上屙屎不长蛆,好长滚山鸡”(一种豆子),“薄地种扁豆,一背笼打二斗”,这些适合山高气寒、陡坡薄地种植的滚山鸡、扁豆、洋麦、燕麦等作物,也被改掉了不少。1952年全县小杂粮面积有二十五万亩,到1959年只剩下了八万多亩。小杂粮减少了,品种单一化了,茬口、季节、劳力等矛盾就越来越紧张了。因此对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复种指数,特别是夏收作物就抓得不狠。到1959年全县耕地面积,才达到八十五万亩,每人平均只二点六亩。因此粮食总产量不多,每年增长幅度不大。
为了全面总结经验,摸清特点,吸取教训,从而更好地掌握农作物生长的客观规律,从去年夏、秋以来,县委采取领导、技术人员、群众相结合的方法,先后组织了两次万人以上的大参观、大评比,通过边参观、边鉴定、边总结、边整改,具体肯定了山区早播与晚播、多种与少种、品种单一与品种多样、作物连片与因地种植、套茬连作与轮作换茬等经验教训。从总结群众固有的生产经验中,我们初步体会了以下的几点经验:
扩大播种面积,实行夏、秋并举,这是山区农民历史上重要的生产经验之一。他们说:“不种百斗,难收百石”、“一寸地一斤粮,多种就能多打粮”。大山里叫一亩地收一千斤粮食很费力,如果拿两、三亩收一千斤粮食就容易多了。“既抓千斤?,又抓万斤坡”。群众对扩大面积,多种夏收作物,总结有四大好处:一、薄地怕大块,多种就能多收。二、地多便于调茬轮作,缓和大忙时期劳力紧张的矛盾;三、地多有“换洗”的,能抢住季节,适时早播,获得高产;四、夏收作物灾害少,产量稳定,大有来头。根据群众历史习惯,今年我们从四方面扩大了播种面积:(1)大抓开荒,去年秋播前全县开荒地十五万亩,种麦后,结合“三治”运动又开荒地三十万亩;(2)扩大两熟面积,增加复种指数,低山实行稻麦两熟,高山实行靠茬连作。今年全县夏、秋两季,稻麦两熟。靠茬连作面积达到七十五万亩,占全年复种面积的40%;(3)大搞间作套种。树林里套种滚山鸡,药材地里套种苞谷,苞谷地里套种黄豆、绿豆、打豇豆、小豆、芝麻、南瓜、白菜、萝卜等。通过农林间作、粮药间作、粮菜间作、苞谷豆类间作的办法,全县共扩大套种间作面积五十万亩,还有红薯地沟套种苞谷、高粱,棉花地沟套种苞谷、黄豆、芝麻,地边种高粱、粟谷,小麦地沟、地边栽芥菜,蚕豆地里套种芥菜、油菜等二十万亩;
(4)利用闲场空地、渠边、塘边,大搞多种多收。由于采取上述措施,今年我县夏收作物面积扩大到七十五万亩,比去年同期扩大36.3%。秋收作物面积扩大到一百一十万亩,比去年同期扩大38%。并种晚秋荞麦、洋芋等十万亩,纯种萝卜、白菜八万亩,套种六万亩。事实证明,不播种一定的面积,就不可能保证总产量的飞跃增加。
抢住了季节,就保证了丰收,这也是山区农民历史上重要的生产经验之一。山区季节性很强,他们说:“春争日夏争时,错过一时错一季”、“宁赶十日早,不赶一日迟”。只有一切抓早,才能有效的解决季节短,活路多,劳力紧张的矛盾。由于今年在播种顺序上,是先高山后低山,先阴坡后阳坡,先播适合早种的品种,后播适合晚种的品种,因此无论高山、低山、夏季、秋季,在适宜期内播种都比往年赶前了半月到二十天,从而保证了面积,保证了质量,解决了两熟矛盾,避免了苞谷的秋旱和清风(即疯长),争取了早种高产。
山区另一个成功的耕作经验,是因地种植,品种多样化。我县农作物种类很多,品种又是多种多样,各种品种特性又各有不同。在秋、冬种,夏季收的有洋芋、燕麦、扁豆、蚕豆、豌豆、小麦、大麦、油菜等;春种夏收的有春洋芋、苦荞等;春、夏种,秋季收的有粟谷、苞谷、稻谷、红薯、黄豆、绿豆、小豆、打豇豆、四季豆、滚山鸡、高粱、芝麻、菁生荏子、棉花、芋头等;秋种冬收的有秋洋芋、南荞等。这些作物的品种又是多种多样,有早种的也有晚种的;有适合高山的,也有适合低山的;有适合陡坡薄地的,也有适合沟、?好地的;有适合阴坡的,也有适合阳坡的。只要品种搭配好,就能到处种、到处收,月月种、月月收。如官渡公社过去只重视小麦、苞谷,忽视杂粮,造成上下季节错不开茬口,夏收夏种时活路集中,劳力紧张。今年他们吸取了这个教训,恢复了洋、燕麦,豆类等作物面积,播种面积由去年的十一万亩扩大到十五万亩,总产量增加30%。因此群众说:“山区杂粮是个宝,少一样就种不好。”
合理调茬轮作,是培养地力,错开茬口,增产粮食的固有耕作制度。群众说:“种地最怕不换肩”。意思就是怕重茬。我县高山地区,山高气寒,无霜期短,气候差别很大,为了抢住季节,确保面积,群众过去就有换茬连作的习惯。前几年,由于忽视了地区差别的特点,使部分地区耽误农时,影响播种,减少收入。去年我们通过深入总结,进一步推广了这种换茬连作的耕作方法:高山在立秋前后,结合锄二、三道苞谷草,套种洋、燕麦;在处暑前后,在晚苞谷、黄豆林里套种小麦、扁豆、豌豆。低山在秋分前后,在黄豆、棉花林里套种蚕、豌豆;第二年春上,再在麦行里套种黄豆,在蚕、豌豆行里套种早苞谷。这样既扩大了复种面积,调换了茬口,又解决了两熟季节、劳力矛盾。柳林公社1958年以前,由于打倒了这种耕作方法,每年播种面积只七万多亩,产量只六、七百万斤,收的不够吃,还要国家供应。1958年以来,他们开始恢复了这种办法,今年播种面积扩大到十二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增加到一千二百七十二万斤,比1959年增长32.3%,不仅够吃有余,而且还上交给国家余粮二百万斤。
今年我县虽然丰收了,但是这与党和人民的要求,还相差很远。根据竹山历年冬季和春季多雨、秋季多旱的自然特点,为了避过秋旱,更好地掌握农作物生长的客观规律,夺取明年的大丰收,县委制定了四大战役的战略部署,现已层层落实到生产小队。第一大战役是狠抓秋播。这季雨水好,灾害少,收成稳定。全县今年秋种到10月10日止,已播种五十五万亩,比去年动手早,进度快,质量好。第二大战役是狠抓早春作物——苞谷、红薯、水稻、棉花、杂粮等,以躲过秋旱,夺取高产。第三大战役是狠抓夏种,多种耐旱作物。第四大战役是大抓晚秋,争取多收。我们在组织上述四大战役的战术思想上,将集中全力,兢兢业业,扎扎实实,环环扣紧,一着不让,力争仗仗打胜,夺取全年大丰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