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南三岛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1-04
第8版()
专栏:

南三岛小记
陈残云
到广州湾外的南三岛去,心胸开朗,精神舒畅。这个没有山头的平平坦坦的海岛,就像海上的绿洲,一片翠绿。海风吹在绿野上,太阳照在绿野上,海鸥飞在绿野上,构成一幅充满诗意的美丽的画景。但是从远处向岛上了望,却使人担心,如果来一场十二级的台风,惊人的海浪,是否会把它全部淹没?这种担心是有理由的,南三群岛有过数不清的被台风和海浪欺凌的悲惨历史。
记得从前,这一列群岛全是沙洲,几乎连一株野树也不长。晴天,太阳晒在沙土上,沙土像火烧过一样,烫得厉害,下一场雨,雨水一下子就溜光了,留也留不住。这样,连活着的人们也不容易找到水喝,庄稼作物甚至连野草杂树,也就更不容易生长了。更严重的是,沙土经常埋没土地和村庄,人与沙土争地,人们有一句话,叫“无风三尺沙,风起沙如山”,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现实写照。
生活在这异常恶劣的环境里的人们年年挨饿,年年逃荒,男人都想往外面跑;女人不肯嫁进去。而在乌天黑地的旧社会里,农民们无论大人小孩,男或女,都是衣衫褴褛,皮黄骨瘦,真是闭上眼睛就不知是死是活。据说清朝初年,有过好心的官吏,曾经想用移民的办法来解决困难,但行不通,也就罢了,饥饿痛苦的人们,哪能盼得到这些大老爷的德政?此外,骑在他们头上的,还有剥皮削骨的地主,和奸淫虏掠的海盗。人们在那灾难的日子里,度日如年。
但现在呢,南三群岛却变成一个十岛相联的绿洲,一个神话般的美好世界。五十里长四五里宽的防风林,弯弯曲曲地屹立在海岸上,像一条碧绿的长城,卫护着半边海岛,沙土不但不能再淹没村舍和田园,而且年年往后撤退,岛上的面积逐渐扩大。全岛的所有荒地,都种上了绿树,庄稼同时也长得很好,又大大发展了渔业和盐业。
整个海岛,自然环境变得越来越可爱,越来越美丽,同时也出现了富裕的景象。粮食方面,解放以后还是一直要政府救济,1958年人民公社刚成立时,也要调入四百万斤大米,五百万斤番薯,今年却大致可以自给了。在现有耕地面积四万多亩的基础上,还准备扩种水稻和杂粮共几万亩。今年还可收获鱼和盐,还养了七千多头猪和大批鸡。岛上空气新清,绿荫处处,发展家畜家禽更为有利。就是新植的树木,也是一笔很大的财富,两三年以后,就可采摘大量的种子,砍伐大量的木材。这美丽的小岛,真是处处都是财宝,谁还相信这就是若干年以前,以饥荒著名的荒岛呵。
随着自然环境的神话式的变化,人也起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人口增长的速度很快,生育得多,死亡得少,加以过去的逃荒者、外流者的陆续归来,这十年中就增加近一万人,合起来超过了四万。其次,人们的体质已不再是皮黄骨瘦,而是又健又美了。他们对党充满了热爱,党的好处日日夜夜都讲不完。他们对人民公社赞不绝口。他们对自己的新的家乡,和未来的前途,充满了理想和乐观。
人们的理想和乐观,好像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了,这个人就是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周健理。他是一位三十多岁的人,身材魁伟,态度豪爽,愉快,乐观,是有着坚强的英雄性格的鲁智深型的好汉。他在南三岛与群众一起,苦干了十年,恶劣的自然环境,吓不倒他,超乎寻常的困难,难不倒他,他一直以英雄的姿态,朝气勃勃地出现在劳动的最前线。
人们知道,赤手空拳地和自然斗争,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要把一个环境十分恶劣和落后的小岛,从根本上改变它的面貌,是很不简单的。比如把十个小岛联成一块,堵海工程就异常艰巨,没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和毅力,不付出巨大的劳动代价,就不可能完成。比如在沙丘上进行大规模的绿化,同样是要经过严重的斗争的,第一年种树种不活,再种也种不活,群众灰心了,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罢手还是继续前进?继续前进会不会“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不前进又怎么办?这都是对领导者的考验。而那里的党的领导者和周健理一起下定决心,要继续前进!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适宜于沙土上生长的树木“木马黄”,种活了,于是立刻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的种树运动。经过八年的艰苦劳动,特别是大跃进以后,全部成功了,整个南三岛的面貌,也就起了根本的变化。
从此,荒凉,贫瘠的字眼,就在南三岛上永远消灭了,“有女不嫁南三岛”的话,也永远消失了,代替它们的新名词是“美丽”和“富裕”。可不是么?正如周健理和岛上的人们所抱的愿望那样,三年后,全岛都将出现砖砌的全新的新村。他们已具备了日益充裕的物质条件,在今后的三年中继续奋斗下去,实现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小岛,决不是梦想。
这样看来,有人再担心南三岛会给惊人的海浪淹没,就是多余的了。今天的南三岛,有足够的力量,可以抵御任何狂风巨浪的袭击,使人过着不受惊扰的幸福生活。而且,它像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海上的年青哨兵,傲视着波浪翻滚的海洋,而且它又像一颗广州湾外的珍珠,在阳光普照中发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