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夏季丢了秋季找 小麦不收种水稻 王庄子生产队百折不挠增产粮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1-08
第4版()
专栏:

夏季丢了秋季找 小麦不收种水稻
王庄子生产队百折不挠增产粮食
本报讯 河北静海县城关公社王庄子生产队,去年遭受了夏涝秋雹两次严重灾害,但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全体干部、社员发扬了苦干实干的革命精神,奋战一年,获得了很好的收成。
两次严重灾害
王庄子生产队,是位于贾口洼南端,紧靠黑龙港河西岸的一个二百四十五户的村庄。这里地势洼下,十年九涝,历史上被称为“破王庄子”。解放后,经过洼地改造,兴修水利,粮食产量虽然逐年增长,但是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自然灾害的威胁,产粮不足自给,年年缺粮。
1958年秋,随着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诞生,鼓舞了王庄子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更大干劲。当年秋天播种的二千六百多亩小麦,普遍进行了深翻,种得适时。1959年夏季,麦苗长得齐胸深。社员们见到即将丰收的小麦,个个喜笑颜开。就在这时——5月30日深夜,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西北风卷着暴雨,一阵猛烈的冲击,贾口洼的围埝决口了。凶猛的洪水,吞没了麦田,连已育好的五十亩水稻秧田也同归于尽。
就是这天的后半夜,在村南场园上党支部大会召开了,天刚亮又召开了全村社员大会,经过反复讨论,大家一致提出:不向困难屈服,不让困难吓倒!西洼淹了东洼找,夏季丢了秋季找,丢了小麦抢种稻。
时间已经是5月中旬,早稻插秧季节已过。东洼地里杂草丛生,待耕待整,秧苗还未培育,肥料也没备齐。但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王庄子的农民不分男女,不怕风雨,由西洼转战到东洼,终于抢插了一千二百多亩晚稻。尽管晚稻不如早稻,但是由于社员们的精心管理,稻子还是生长得很好。一个夜晚,社员们正在队部里计划着收割稻谷的事情,突然传来了一阵惊人的霹雷声,大雨夹着冰雹倾盆而下。到第二天黎明,遍野白花花的冰雹还没有化尽,金黄色的稻谷所剩无几了。
长“穷”志气
一个本来家底就很薄的生产队,一年内遭受了两次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全年几乎颗粒未收。这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啊!但是,灾害没有把他们吓倒,反而更激励了他们发愤图强、彻底改变贫困面貌的雄心大志。
党支部书记陶令和在受灾后的党员干部大会上激动地说:“我们要长‘穷’志气,领导群众革‘穷’的命,今年收成不好,明年要来一个粮食大丰收,坚决摘掉穷帽子”。为了坚定大家的信心,党支部召开了一个“齐心会”。会上,饱尝旧社会痛苦的人们的一致意见是:今天受了灾,有党的领导,有人民公社这座靠山,有各行各业的热情支援,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完全有把握度过灾荒,改变面貌。究竟怎样改变面貌呢?社员们议论开了:“那儿也没有给咱蒸下馒头、磨下面。不干活跑到天边也不会富。”“要想由穷变富,就得自己动手种好庄稼,没有第二条道可走。”越讨论方向越明确,越争辩,干劲越足。“齐心会”开得大家齐了心。一个打捞残秋、抢种小麦、开展生产自救的高潮很快在全村形成了。
拔 掉 穷 根
今年2月,县委召开了四级干部会议,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粮为纲,多种多收和高产多收同时并举的方针,并且提出了全年增产指标。王庄子的干部们积极响应县委号召,他们认识到在当前还不能完全控制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坚持多种多收和高产多收同时并举的方针是增产粮食的关键,便决定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种了东洼种西洼,东洼不收西洼收,两洼丰收大富裕。
会议结束后,他们立即回村传达了这个计划,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拥护,拍手赞成。但是,一些存有保守思想的人出来说话了:“种这么多水稻,别说插秧,就是育秧也完不成,不如少种保收好。”的确,种这么多水稻,也真是困难重重。全村每个劳力平均种稻三十多亩。当时,大片的稻田还没有水利工程,育秧池子也没有弄好,而育秧整地的时间又迫在眉睫。但是,所有这些,丝毫也没有动摇他们扩种水稻的决心。党支部一方面向广大干部群众讲解有利条件,指出:旱了,有贾口洼的水能自流灌溉;涝了,有排水沟、扬水站等可以排泄。另一方面深入实际,总结经验,大抓种植改革。支部副书记邓连绥、二小队队长王秉耀经过勘察地形,发现1958年深翻过的麦地上,退水后都有一层泥浆,就地撒种完全能够出好秧苗。他们边抹埂、边撒种,大大加快了育秧速度。原来育一分秧用三个工,改进后,育三分秧只用一个工。本田工程,他们也采取了随高就高,随洼就洼,打埝插秧,扩种淀稻的办法。这样不仅减少了工程量,节约了劳力,还使作物生长进一步适应了客观条件。
人民的胜利
为了胜利闯过水稻插秧关,党支部作出了这样一个决定:党员和干部必须站在生产最前线,要手脑并用,事事带头。党支部书记陶令和是个五十开外的人。挖渠时,他始终坚持劳动,没有歇过工,插秧时,泥里水里,抢着运秧插秧,检查验收。收工后,社员们歇了,他还要和干部们研究工作,安排生产。社员们心疼地说:“支书!干活有我们,你歇歇吧!”生产队长邓常润在二队劳动,发现了运秧供不上插秧,原因是拔秧的没有定额,工效低,供不上运。普遍推行劳动定额后,大大加快了插秧进度。在这一场战斗中,真正做到了:哪里有问题,哪里有干部的身影;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党员带头干。
王庄子的农民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沸腾起来了。他们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劳力,决心闯过水稻插秧关。当时,全村出动的劳力和辅助劳力达四百一十多人,占全村总人口数的60%。辅助劳力负责拔秧,壮劳力运秧,一般劳力插秧。因人制宜,发挥专长;展开竞赛,互相促进。全村农民奋战五十多天,抢种上水稻四千六百多亩,比1959年的种植面积增加了近三倍。
插秧关闯过了,防涝的战斗紧接而来。滂沱大雨,淹没了洼下地区的稻苗,黑龙港河的水也在急速上涨着。社员们见到这种情景那能不着急呢!在公社党委统一领导下,一个排除沥涝的战斗又开始了。雨大劲足,水涨堤高,两天的时间,一条新的堤坝筑了起来。洼里的积水,经过疏通渠道,加紧扬水,也很快排出去了。沥涝的威胁,又被英雄的人们再一次征服了。
广大社员怀着喜悦的心情正在紧张地收打稻谷。人们拿着株高穗大的稻禾情不自禁地说:“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听党的话没有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