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共产党员的英雄气概 人民干部的先进榜样 新“愚公”檀积蒲带头征服白岩山 奋战五年,开垦了荒山一百多亩,年产粮食三四万斤,把穷山变成了百宝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1-10
第4版()
专栏:

共产党员的英雄气概 人民干部的先进榜样
新“愚公”檀积蒲带头征服白岩山
奋战五年,开垦了荒山一百多亩,年产粮食三四万斤,把穷山变成了百宝山
在福建省永泰县山区的广大群众中,传诵着一个动人心弦的“新愚公征服白岩山”的故事。这位新“愚公”就是大洋公社荷洋大队共产党员檀积蒲。他响应党的号召,带领妻子、儿女、兄弟和十多名耕山队员,发愤图强,坚韧不拔,先后在白岩山上艰苦奋战五年,把过去的穷山恶岭建设成为粮食成堆、果木成荫、禽畜成群、书声琅琅的新山区。
迎着当前困难全家含笑搬上荒山
展望幸福远景自己动手创建家园
贫农出身的檀积蒲,十六岁就撑犁使耙,挑起了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十八岁那年,由于国民党反动派抓壮丁,他被迫躲进了深山,一直到解放时,度过了十五载漫长的耕山岁月。解放后,他走出深山,在党的领导下,参加土地改革分了田地,住上了新盖的瓦房。
1955年秋天,檀积蒲领导的爱国农业社,获得了粮食增产近四成的大丰收,但全社粮食还不能全部自给。这时,檀积蒲便提出自己的宏愿:要用双手把大片荒山开成“粮仓”。经过踏勘,他决定开垦附近的白岩山。这座山山陡崖高,野兽横行,当时有些社员不愿去。由于人手太少,檀积蒲便又带上十四岁的长子檀遵祥做助手。临走前,党支部书记檀礼金对他说:“只要打好前锋,做出榜样,就会有更多人上山。”几个人挑起铺盖、锅子、山锄、柴刀,冒着冬寒,踏着崎岖山路上了白岩山。
1957年冬天,全民大跃进的序幕揭开了,檀积蒲光荣当选为全县农业劳动模范。党给了他光荣,也给了他鼓舞。他更清楚地认清了建设山区增产粮食的重要意义。于是,他打定主意:干脆把全家搬上山去,长期建设山区。
他回到老家找他的弟弟檀积艾商量。积艾曾经上山帮过工,早有心长期耕山,一说就妥。檀积蒲满心高兴去找妻子鄢英英商量,妻子犹豫了一会说,“过去我跟着你长年跑大山,住茅屋,啃野菜,我没说过半句怨言。如今熬出头了,住上新瓦房,好不容易过了这几年的安适生活,怎舍得走开呢?”檀积蒲望着宽敞舒适的新屋,抚摸着跟前三个小女儿,心里暗想:“是啊!解放前她来到檀家门,哪里住过一天好瓦房,有过一天好生活,现在又让她再到大山去受风险,难怪她舍不得啊!”可他又想:“要是每个人都这样想,社会主义怎能建成?”他便耐心地说:“英英,你可曾想到,过去是谁逼着我们上山住茅屋?现在是谁使我们翻身住新房?如今再上山、再去住茅屋又是为了什么呢?”英英是个知情识理的人,想想过去,看看现在,她激动地说:“这还不明白,过去是反动派地主逼我们上山住茅屋;没有共产党,我们一辈子也翻不过身,住不上新房。如今再上山当然跟过去不同,你不是常说是为了社会主义嘛!”说完,夫妻俩都笑了。檀积蒲说:“对呀!现在上山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将来能住上比这还要好的新楼房,那就搬家吧!”
檀积蒲领着一家大小十人,收拾了行装、家具,带着鸡鸭兔子,告别了亲人,离开才住了几年的新楼房,欢欢喜喜地搬到山上去了。许多人被这一家人长期开发山区的雄心壮志所感动,连原先不愿上山的人也说:“他拖家带口能上山,我还有什么话说。”于是,又有许多人要求上山了。
披荆斩棘平山筑堤遍撒劳动汗珠
果树成林家畜成群饱尝丰收喜悦
在更多的人上山之后,开始当然有不少的困难。就以生活来说,檀积蒲全家大小十人起先挤在两所狭小的茅屋里,下大雨就漏,刮大风还会把茅盖掀掉。山上满目荒凉,夜间野兽出没,孩子们出去经常是提心吊胆的,其他社员开始也过得不惯。然而这一切,对有着社会主义觉悟和过惯耕山生活的檀积蒲兄弟全不在话下。他们经常回忆解放前披麻袋、吃番薯渣、野菜的苦日子,憧憬着山区建设的美好前景,教导孩子们跟荒山建立新的感情,让孩子们在风风雨雨中磨练得更加坚强。社员们见了他们全家这样不畏艰苦,也不把生活的困难放在心上了。
但是,更大的困难还是在生产上。白岩山上十五道湾,湾湾长满簇密锐利的大茅芦草。要开荒,人钻进去,听得见谈话看不到面;一出来,脸上、手上、腿上都有可能被刺破。有一次,十几个队员在一起劈草开荒,有的人坚持不了;退下了山坡;檀积蒲却坚持不退,带着兄弟檀积艾和十七岁的儿子遵祥坚持干下去。下山的人们看到他们这股顽强劲,再也不把利草放在心上,又互相鼓励着往前劈去。
就是这样,耕山队终于沿着山溪两岸开垦了大片番薯园。但山洪一来,番薯园里的肥土往往被冲走,薯苗也常常被损坏。于是,檀积蒲又领着大伙冒着腊月严寒修筑防洪堤。泡在水里抬石头、砌石基是个艰苦的重活,他就跳到二尺深的水中带头干。有一回,檀积蒲害了病,还是扶着拐杖到现场检查工程质量,进行技术指导。队员们都感动了,个个顶着寒风泡在冷水里使劲干,终于修筑成四条长达四十三丈多的防洪堤堰,挡住了山洪,保住了劳动果实。檀积蒲心中有征服白岩山的大志,身上就有用不完的力气。人们说:一年出满勤也只能做三百六十五天;他说:只要决心大,时间也要听使唤。大跃进的1958年,不论晴雨风霜,严寒酷热,他都起早摸黑,苦干巧干,全年整整做了四百四十五个劳动工日,树起全县第一面高工效红旗,获得地委和县委的表扬。
檀积蒲兄弟为了掌握番薯高产规律,连年培育良种。他们按照不同土壤条件和品种特性,轮种七个不同品种的薯苗,因而产量都比一般高。此外,他们还带头实行套种间种、以短养长和轮作制度,番薯园从过去的一年一熟变成一年三熟,而且逐年扩大种植经济作物,改变了“开山只种三年薯”的老惯例。1958年,十三个社员收了粮食四万斤,还种了二千多株果树、棕树,养了十八头肥猪,得到了县委奖励的一面“苦战开满幸福花,跃进结满幸福果”的大红旗。
五年来,檀积蒲率领全家和十多个社员,在白岩山上艰苦奋斗,他们不避烈日,不畏风霜,终年劳动,光檀积蒲本人在五年垦荒生活期间磨损的山锄镢头就达十七把。这些辛勤劳动使得白岩山的荒凉面貌大大改变了。昔日崎岖荒坡,成了一层层油绿茂盛的番薯园,过去顽石遍地的山头,现在长出了成片果林。檀积蒲领导队员们用勤劳的双手,开垦经营了一百多亩番薯园,每年向荒山夺取三四万斤粮食和杂粮,种植了二千多株果树和十多种经济作物,养了成群的家畜和蜜蜂,采摘了第一批鲜美的李果,他们在山上撒遍无数劳动的汗珠,也饱尝着丰收的喜悦。
拜师学医搜集单方给社员治病
勤思苦学诲人不倦带文化上山
山间气候多变,虫蛇又多,加上劳动中发生碰伤事故,疫病伤痛时常威胁着社员的健康。檀积蒲每遇社员有病痛,心里就十分焦急。他下决心把社员的防病治伤工作担负起来,他向人苦心学习各种治病方法。他从不断观察、试验中,识别各种毒蛇的活动规律、特性,和毒蛇咬伤后的发痛症状,学会了治疗各种毒害的不同办法。队员檀邦银、檀雪梅等在劈草时被毒蛇咬了,刹那间伤口肿大,人事不省,但都被檀积蒲急救过来。
民间流传许多单方,秘不传人。檀积蒲便以自己关心社员健康的实际行动,去启发别人献出秘方。大洋乡有个老农檀仕华是针灸疗法的名手,平时不教旁人。有一次,檀仕华老汉上山烧炭,突然肚子疼得难当,檀积蒲闻讯赶来,立即用自己针法给他治好,接着他就向檀仕华求教说:“我们常年做山的人,有个病痛就得靠自己,你的针法教给我,我再帮助别人,作用就更大,大伙都会感激你的。”檀仕华见他这样热心为人治病,关心大家健康,就在山上把自己的针法授给他。就这样,檀积蒲几年来搜集到的有关蛇咬、中暑、跌伤、刀伤、烫伤以及止痛、止血等常用的草药、验方就达二、三十种。
他不但注意治疗,也注意防病,每当盛夏季节和秋冬气候多变时,他都要每个队员服用各种土药茶和解毒汤,预防病毒。同时在日常生活上,处处关心队员们的健康,经常三更半夜起身,到宿舍里给年青人盖上被子防止受冻,谁的身体不舒服,他就一面施药,一面叫家里人细心照顾。
1957年当农村掀起文化学习的高潮时,社员们都说:“我们常年在山上,只知道开荒种地,什么时候才轮到脱掉文盲帽子呢?”檀积蒲也想:“对呵,长期在山上,学不到文化怎么办呢?”有一次,他回村向党支部汇报这种情况,支部书记檀礼金说:“那你们也搞文化建设,就在山上办个民校吧!” 檀积蒲说:“就是找不到教员。”檀礼金说:“你是念过私塾的,比遵祥多识些字,就先教你儿子,让他当民校教师。”这一说,使他增强了把文化带进山区的信心。
就在这年冬天,山上成立了一所民校,教员就是檀遵祥。这时檀积蒲又带着社员们锯几块木板,钉上四条腿当课桌,到山上挖几棵大树根锯短做椅子,一块木板涂上乌烟就是黑板,有个时期,没有油灯,就点“松明”来代替,课本不够,几个人合用一册,轮着读。每天晚饭后,山上小茅屋里便传出琅琅书声。不管人多人少,民校一直坚持下来。檀遵祥还到山下小学里学唱新歌,每晚上完课就必定唱一阵,那愉快的歌声,更使人忘掉是置身在深山中了。
(中共永泰县委、永泰报、福建日报记者)(附图片)
檀积蒲带领社员劈草开荒,修堤筑坝,终于把穷山恶水的白岩山,变成了粮食成堆、果木成荫、禽畜成群、书声琅琅的新山区。赵志方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