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扬子江的暴风雨”观后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1-11
第8版()
专栏:

“扬子江的暴风雨”观后感
王晋
从剧场走出来,心中怀着深深的激动,同时也听到观众被感动的纷纷议论。这里首先是对中央实验歌剧院同志们的感激和赞扬。他们为了这部作品的演出,付出了创造性的劳动,使得这部作品能够在第一次演出的二十五年之后,重新出现在舞台上。经过这样的长时期,今天要把当时的生活、时代气氛,甚至艺术风格忠实地传达出来,使观众受到感染,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里我们看到参加演出工作的同志们胜利地完成了这个任务,而且在许多方面是更进一步发挥和发展了原作的精神。例如在音乐方面,茅沅同志根据聂耳原作进行的音乐构成(这是聂耳生前没有来得及完成的),使得原有形象更为鲜明,更为统一,这都是值得我们称赞的。
通过这个难能可贵的演出,作品把我们带到二十多年前的现实环境中去了。那正是中国人民头上压着三座大山,灾难异常深重的年代,帝国主义、国贼汉奸、特务走狗横行无阻,杀人如麻,执行高压和恐怖统治;另一方面党所领导的革命队伍,觉悟了的工农和知识分子在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这样,就在黄浦滩头的背景上,给我们展开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斗争画面。这里有码头工人、纱厂女工、卖报儿童、革命青年……他们以智慧和勇敢牺牲精神向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特务展开斗争,在敌人枪弹下,战士倒下去了,但人们坚决不屈,抱起死者,挽着臂膀,挺起胸膛,对着敌人高声唱起“我们并不怕死,不要拿死来吓我们!我们不做亡国奴,我们要做中国的主人!”……从这坚强自信的诗句和铿锵激荡的音调中,使我们看到了一场暴风雨的行将到来,使我们看到中华民族在斗争中的胜利前途和光明的远景。
田汉同志在这部作品中所描绘的斗争场面是令人难以忘怀的,特别是加上了聂耳在音乐形象上的发挥,使得作品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量。看过这个歌剧的同志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觉得虽然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今天看来还是非常亲切,引起强烈的共鸣。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虽然生活在幸福的今天,但从未忘记苦难的昨天,从未忘记那些前仆后继的先烈和战士,而当我们看到经过巨大艺术概括的这些现实形象在舞台上再现时,就无法按捺这满腔激动了另一方面,我们虽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但我国的领土台湾还在帝国主义和反动派蹂躏下,那里的人民还过着这部二十五年前的作品所反映的生活,而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还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没有解放,因此,这部歌剧在今天还是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的。这部歌剧,以及聂耳和其他先行者们的优秀作品,不论是作为革命音乐传统的宝贵遗产,或者是作为在帝国主义走向灭亡、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世界历史阶段的现实反映,都值得我们继续推广、传播,用以策励我们埋头苦干,用以鼓舞我们持续跃进和教育青年一代。
最后,从这部歌剧也可以得出结论来驳斥过去某些人对聂耳作品的歪曲。他们说,聂耳没什么了不起,不过写了二三十个“调调儿”,言下之意,无非是说聂耳作品风格单调,技巧贫乏。这里我们且不说聂耳的几十首歌曲在无产阶级音乐艺术上的伟大奠基作用,且不说他在这些歌曲中对新的民族音乐语言的天才创造和深刻的形象刻划,甚至也不说他在每一首歌曲中所表现的各不相同的风格独创性……单就他在短短几年的音乐创作活动中对于各种音乐体裁的兴趣和尝试来说,也足以证明那些对他的歪曲和轻蔑完全是荒诞无稽的。聂耳除了写战斗性的歌曲以外,还从事器乐的创作与改编,《金蛇狂舞》是大家熟知的例子。从《扬子江的暴风雨》更可以看到他对歌剧的重视,而且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天如假年,我们相信他会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更多的宝贵遗产的。当然,如果从传统欧洲歌剧的标准来看,这部作品免不了又要被贬为“话剧加唱”。但我们是不能同意这种一味崇洋的教条主义观点的。这部歌剧,为了迅速反映那个时代的革命形势,及时取得宣传鼓动的政治效果,而采用了这种表现形式,应该说是一种创造,一种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并不是说它在艺术性上已经无可非议了,但那种强烈的政治感情,深刻而鲜明的形象,富于战斗性和群众性的表现形式,是首先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特别在新歌剧的创作上,我们应该肯定这种歌剧是我们新的传统中的一种风格,一种很有特点的表现形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