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抽调劳力加强生产第一线后组织工作要紧紧跟上去 萍乡矿狠抓小组工作劳动效率不断提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1-12
第3版()
专栏:

抽调劳力加强生产第一线后组织工作要紧紧跟上去
萍乡矿狠抓小组工作劳动效率不断提高
本报南昌11日电 江西萍乡煤矿在抽调大批职工加强采掘第一线以后,领导上又以提高劳动效率为中心,狠抓小组工作,使劳动效率越来越高。到10月20日止,全矿务局五百零二个生产小组中,已经有四十八个小组平均工效达到“一顶三”,提前超额完成了全年的采掘生产计划,有一百一十六个小组平均工效达
“一顶二”以上,做到了按日、按旬,按月完成或超额完成增产节约计划。其余生产小组平均工效也都比去年提高20%以上。
开展以粮、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以来,萍乡煤矿通过大挖内部劳动潜力,先后从地面抽调出两千多名职工加强井下采掘第一线,迅速有效地加快了采掘进度,促使原煤生产持续上升。在新的跃进形势下面,萍乡煤矿党委领导干部在跟班劳动中,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这就是:大批人力下井以后,采掘进度虽然大大加快了,原煤产量提高了,但有些班、组的平均劳动工效和劳动生产率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提高。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经过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的关键是大批劳力集中采掘第一线以后,更细致、深入的组织工作和思想工作未能相应地跟上去,因而部分劳动力的潜力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针对这些原因,矿党委研究确定,大力发动群众,以提高劳动效率为中心狠抓小组工作,掀起新的增产节约热潮。
为了充分发挥每一个井下劳动力的作用,全局职工从实际生产的需要出发,首先对各种生产小组的劳动力、技术力量进行了全面合理的调整。在调整过程中,许多工作面较小、掘进挡头较少、人力较多的班组,都本着节约使用劳动力的精神,主动提出要求减少成员,有些人员数量不算多但技术力量较强的班组,也按照实际需要,愿意抽出一批大工去调换小工;还有许多不同工种的班组,根据某些人的专长、体力情况,主动要求进行对调。各个生产矿区领导,按照群众的要求,一一进行了合理的调配。这样一来,不仅使许多工作面大、掘进挡头多、人力较少的班组及时得到了充实,技术力量不足的班组得到了加强;而且更重要的是使采掘第一线的生产小组普遍比过去更加精干有力,杜绝了窝工或使用不当不能发挥专长的现象,劳动效率获得了显著的提高。例如高坑生产矿过去抽调人力加强井下后,没有合理的安排,许多小组人多拥挤,互相影响,工效不高。这次调整中,各个掘进小组主动抽出了三百多个劳动力,除了补足了回采力量外,还有二百多人用到了开辟新的挡头和工作面上去,使每一个劳动力都充分发挥了作用,劳动效率大大提高。这个矿在调整劳力以后,原煤日产水平即比调整以前增加4%左右。全矿务局和高坑矿一样,经过整顿以后,劳动效率都比过去有显著提高。
在建立精干的劳动组织的基础上,萍乡煤矿又以小组为单位,大树标兵,大插红旗,全局开展了以追赶袁佑生先进标兵小组为中心的“一顶几”高工效劳动竞赛运动,进一步调动了职工的劳动热情,从而把劳动效率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在这项竞赛中,矿党委首先总结了先进标兵袁佑生回采小组的经验。这个小组由于干劲大、民主管理好,团结协作好、革新项目多,从9月间起全组的平均劳动工效达到“一顶三”,每人每班采煤平均达到十四吨多,等于过去每人每班采煤量的三倍。党委号召全局生产小组向袁佑生小组学习,并和这个组开展竞赛。竞赛的目标是“一顶三”,条件是学习和推广好袁佑生小组的经验。由于目标明确,条件简明,就立即形成了一个全局性的学赶超帮的小组竞赛热潮。青山矿回采三区叶炳洪小组与袁佑生小组展开竞赛后,恰恰碰到工作面两头两尾都是采空了的老墟,渣石多、温度高,困难较大。但是由于全组职工紧密协作,互比互追,猛攻难关,平均工效仍然达到十五点四吨,超过了袁佑生小组的水平。
怎样把小组竞赛中所取得的高效率经常化?萍乡煤矿党委在领导生产的实践中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门路:即以小组为单位广泛吸收工人参加,下放干部、组长、工人三结合,共同搞好小组一级的劳动管理。前一阶段,萍乡煤矿各个基层劳动力的调度、生产指挥等工作,多数集中在生产班长身上,小组长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大批人员充实井下以后,班组劳动力增多了,劳动管理仍然集中在班长身上,更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往往因劳动管理不合理影响工效。针对这些情况,全局进一步加强了小组的劳动管理。首先把下放的数百名干部一直分配到小组,既参加劳动又给小组当好参谋;其次,每一个小组内,以小组长为中心,吸收先进工人、党团员参加,组成一个核心领导小组,有事共同研究,分头去办。这样,小组工作井井有条,事事有人负责,工人的主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挥,保证了劳动效率的不断提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