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千年万代都不散——磁灶人民公社烧厝生产队食堂办得出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1-14
第2版()
专栏:福建通讯

 千年万代都不散
——磁灶人民公社烧厝生产队食堂办得出色
中共晋江县委会
编者按:烧厝生产队公共食堂的经验说明:办好食堂的决定因素在于有好的领导干部和好的食堂工作人员。这个食堂有了赖永等这样一批骨干力量,就可以在公共食堂中实现党的领导,保证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他们的最大特点是具有高度的阶级观念和群众观念,有着饱满的革命热情和实干苦干精神。这是值得大家认真学习的。
生产和生活,是同一事物的两方面,是辩证的统一。只有把生产搞好了,搞好生活才有物质基础和可靠的保证;只有生活搞好了,群众才有饱满的精神和冲天的干劲,生产才能取得持续的跃进。办好食堂,这是一件大事,各地党委一定要把生活当作一个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把它抓紧、抓到底。
福建晋江县磁灶公社烧厝生产队的食堂办得很好,很出色,远近闻名。这个队六百一十七人,全部参加了食堂。由于食堂办得好,以及其他工作也搞得好,所以几年来农业生产连续获得了好收成,扔掉了缺粮队的帽子,变成了余粮队。
书记办食堂政治进厨房
加强党的领导,把关心人、体贴人,公道、能干的党员、干部派到食堂去,是办好食堂的关键。出身贫农的赖永等同志,便是这样的干部。赖永等同志是生产队的党支部副书记,为了办好食堂,他亲自当食堂主任,而且住进了厨房。他领导炊事员修订管理制度,改善经营管理,实行计划用粮,建立副食品基地,改进炊事工具,勤俭建设饭厅,组织炊事员展开竞赛评比。总之,厨房里大大小小的事,他几乎样样都管。
赖永等同志看到炊事员夏天守在灶口烧火,又热、又受熏;另一个炊事员到老远的地方挑水,整天挑水还供应不上。他和泥水匠赖永竖商量,把锅灶由老式单锅灶,改为新式三联排灶,把灶口由室内改在室外,使烧火的由八个人减为三个人;他又和炊事员商量,在食堂的院子里打了一口深井,用吊杆提水,让水自流入锅,大大减轻了炊事员的劳动量。今年春天,他学习了外地经验,做成了手摇竹筒抽水机。现在食堂六百多人用水,只要一个人摇上一两点钟就行了。食堂的工具就这样一件一件地改,不断地进步。现在这个食堂已是用水自流化,作饭蒸气化,切菜有机器。
食堂里的工作人员,在赖永等同志的帮助教育下,分饭、分东西不存任何私心;办事不独断独行,总要和社员商量着办。群众说:“过去说人都是‘指头屈入不屈出’(指人都有私心),我们的干部和炊事员就不是这种人,他们指头都是伸的直直的。”
烧厝生产队的干部同社员一齐在食堂吃饭,一点不闹特殊。有一次一个炊事员看到赖永等工作很辛苦,想让他吃得好一些,赖永等便说:“你这样照顾我是好的,可是这样做我就要脱离群众了。”赖永等同志以身作则,并且经常教育在食堂工作的同志,要和群众同甘共苦。社员常说:“有了这样的干部,我们的食堂千年万代都不会散。”
依靠贫农、下中农
要办好食堂,必须依靠贫农、下中农。这个食堂的管理员、炊事员和蔬菜专业组、禽畜专业组一共二十四个人,有六个是党员,有两个是团员,其中有二十一个贫农、下中农,这是办好食堂最有力的保证。
“穷人善理家”,这是社员对贫农、下中农出身的炊事员公正的评语。因为他们善于计划用粮,爱粮如珠。去年稻谷收割后,炊事员林秀恋用稻草烧火,发现有脱不净的谷粒,于是用手搓了稻草,拾起一把谷子;之后,她无论烧稻草、烧豆秆、烧麦草都注意把没有打净的粮食拣起来。甘薯头尾过去是喂猪用的,现在她们把这些东西磨碎了,洗成薯粉,以渣喂猪,用粉做糕粿,既节约粮食,又受社员欢迎。
烧厝食堂有一个管理委员会,十天或半月研究一次工作;一些重大事情,都要召开社员大会讨论决定。炊事员每周开一次生活会,检查工作。干部也虚心听取社员意见,随时研究解决问题,食堂越办越好,群众越来越满意。有一次,社员反映分饭不公平。食堂马上作了检查,原来是煮饭下米时没有掌握准定量,立即采取措施改正了。
食堂工作人员,也自觉地把自己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在生活上实行“四同”(同饭、同菜、同桌吃、同商量),倾听群众的意见,依靠群众办好食堂。在账目上,做到日清、旬结,一月一公布。
克勤克俭建立家底
烧厝食堂已经摸索出一整套计划用粮、节约用粮的办法。概括起来,就是“菜、早、俭、管”四个字,“菜”,就是在蔬菜盛收季节,多煮咸菜饭,这样,不但节约粮食,而且适合社员口味。“早”,就是粮食一收,便把群众口粮早早安排好,发动群众精打细算,计划用粮,全面安排。“俭”,就是提倡省吃俭用、细水长流,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管”,就是加强粮食管理,作到吃粮有计划,每月、每天、每顿有定量。食堂每五天向生产队仓库按定量领粮一次,炊事员根据开膳人数逐餐领粮过秤下锅。
烧厝生产队蔬菜生产搞得很好,品种齐全;另外,还组织了畜牧专业小组,养鸡、养鸭、喂猪,利用山塘水库养鱼。目前食堂已是种菜成片,养猪满栏,鸡鸭成群,家底逐渐丰厚,生活一天好似一天。
这个生产队原来没有饭厅,要兴建,材料、资金又是个难题。社员听到要建饭厅的消息后,非常拥护,欢天喜地说:“有困难不要怕,我们一个人一担土、一块石头也要把它建起来。”于是大家白天搞生产,晚上就挖土砌墙,材料、技术都是自己解决。就是这样克勤克俭,在县、社的支持下,一座六百多人的大饭厅,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建成了。
办好集体福利事业
食堂工作人员对社员真是服务周到。老社员赖世忠有一次病了,炊事员赖丽花就给他煮粉干,还加上鸡蛋;七十多岁的老太太王阿起,住在村西头,离食堂远,赖丽花就给她送饭上门,一日三餐,顿顿不误。产妇除了由食堂另外拨给十斤大米,还可以到食堂买些鸭蛋、鱼干、咸蛋;托儿所的小孩,也由食堂每天煮两次米糊做点心,个个吃得白胖胖的。
党支部还以食堂为中心,把集体福利事业带动起来,不仅附设了小卖部、服务部,还设立了托儿所、幼儿园、俱乐部、保健室、缝衣组、理发室等等,这样就全面地把社员的生活抓起来了。
烧厝食堂是晋江县公共食堂一面红旗,中共晋江县委正在全县大力推广烧厝食堂的经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