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农村是我们的好课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1-17
第4版()
专栏:

“农村是我们的好课堂”
本报记者 傅军
收获季节来到了,无边的田野,全是黄橙橙的稻海。北京农业大学的学生,和稻田的主人——京郊大兴县黄村公社的社员们,看到当地历史上第一次这般丰收的景象,一边紧张地抢收抢打,一边情不自禁地引吭高歌:
丰收场上乐洋洋,
盐碱沙洼变粮仓。
毛主席共产党,
是咱们亲爹娘。
这个地区是个出名的十年九涝的“蛤蟆洼”,土质贫瘠。今年春天以来,社员们发愤图强,经过一场向大自然“挖穷根、栽富根”的斗争,终于把大面积盐碱地改造成稻田,现在已经丰收了。
第一个考验
3月初的一天,北京农业大学二百多名一、三、四年级学生,在教师带领下,踏上这片广阔的“处女地”,分别来到这个地区的黄村、采育、安定三个人民公社,和社员们一起参加了这场改造自然的战斗。初春的日子,北风呼啸,寒气逼人,大地冻得僵硬。学生们喊着“向地球开战,向自然索粮”的夯歌,和社员们一起挖渠、打埂开稻田。
休息的时候,老社员李金城问学生们说:“这么冷的天气,挖渠、打埂,你们不怕艰苦吗?”
学生们齐声响亮地回答道:“不怕!”
李金城笑着说:“这就好,爬树还要费力气,我们这是革大自然的命,哪有不艰苦的。幸福的路要靠咱们自己走出来。”
学生们听到这些话,看到社员们藐视困难、征服自然的英雄气概,浑身增添了百倍干劲,和社员们一样干得很出色。
开拓稻田的战斗在紧张地进行。有一天,战斗任务是堵大龙河的一个两丈多宽的缺口。河埂上聚拢了两百多名社员和学生,一筐一筐往缺口里填土。可是,翻滚的急流很快就把倒下去的土冲走了。在这紧急关头,社员孙仲明带头跳入齐腰的大水中,紧跟在他后边跳入水中的是农大学生甄玉巨、孙永燊、王有满……。水上漂着薄薄的浮冰,社员、学生手拉着手,形成一道人墙。缺口很快就被堵住了。
对这些大多数未受过艰苦锻炼的青年,这场斗争的确是一个考验。但是,敢于斗争,敢于战胜困难,是毛泽东时代青年的特色。学生们自豪地说:“英雄来自平凡,胜利来自困难,没有困难就无所谓战斗。”他们就是以这种精神,和社员们一起,战胜天寒地冻,从一片盐碱地上开出像棋盘一样的稻田来。
“看天、看地、看庄稼”
秧苗长得像一片绿油油的地毯,学生们从心眼里欢喜。可是不久,从试验田里,忽然传来一个消息,秧苗一圈一圈的变黄了。十几个教师和学生涌到秧田边,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
植物保护系学生说:“可能是病害引起的。”
土壤化学系学生说:“可能是有机肥料没腐熟,伤害了秧苗。”
有的教师和农学系学生认为:“也许是碱害现象,但是它同教科书上讲的又不完全一样……”
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能不能挽救?大家意见不一致。正在这时,黄村公社党委书记来到这里,他对师生们说:“请几位老农来‘田间会诊’,把农民的经验和你们书本上的知识结合结合吧!”
第二天,刚蒙蒙亮,学生们就带着笔记本来到田边。党委书记、老农张万清、赵殿俊等人也来到这里。他们拔了几根黄苗仔细察看,又看看土质、水色,详尽地分析了几天来的天气和管理情况,很快就把问题查究出来了。原来,这块秧田揭去油纸后,没有及时灌水压碱,又遇上刮风受冻,形成了反碱害苗现象。学生们问老农:“为什么这次碱害现象,不像书上所说,出现在秧盘高处,有的反而出在低洼处?”老农们带师生到另一块地上分析土情,笑着对他们说:这里的土壤盐碱分布量,在一块地里也常常各有不同。师生们恍然大悟,秧苗出现不规律变黄的现象,原来是这个道理。于是,他们一起提出了挽救的办法。教师也结合书本知识,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使学生们对书本上的知识理解得更深了。经过处理,不几天,发黄的秧苗又长得一片碧绿了。
从这件事,师生们深深体会到农民常说的“看天、看地、看庄稼”,正是农民宝贵经验的总结。从此,他们每遇到生产上的疑难问题,就请老农来进行这样的“田间会诊”。
不寻常的考试
水稻收割完毕,师生即将返回学校。
在一间普通的农家房舍里,学生们正在接受教师和老农进行的水稻知识口试。这是一次不寻常的考试。吴岳走进来,在老农张万清对面坐下。一年前,她才考进北京农业大学,那时连水稻是什么样子还没有见过,今天考试结果会怎样呢?
第一个问题是:“盐碱地如何培育壮秧?”
她把在盐碱地采取几种不同方法和不同播种时期的育秧法,说得有条有理,有根有据。
老农张万清点点头,接着又问她:“挠秧和施肥的作用和关系呢?”
她沉思了一下后开始回答:“挠秧可使土松,提高温度,促进长新根,便于吸收更多的养分,使稻子穗大粒饱……施肥和挠秧要配合好……”她一面说,一面用手比划着,越说越起劲。……
老农张万清称赞说:“答得不错。”
这次考试,只是学生们取得良好成绩的一种表现。一年级学生说:“我们不仅对水稻知识学得深、透,还学习了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作物的栽培技术和有关的一些基础知识,而且学得活了。”至于三、四年级学生,通过学习和总结农民生产经验、开展科学研究,和担任一年级部分教学工作,也大大提高了理论知识水平,锻炼了教学、科学研究和组织生产的能力。
村头热闹起来,师生就要回校了。社员们把一束束的水稻送给这些新型的“庄稼人”,热情地说:“希望你们再来!”这时,师生们也异口同声地说:“农村是我们的好课堂,我们还要回来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