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花园食堂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1-19
第8版()
专栏:

花园食堂散记
江西吉安 萧纪洋
佐龙公社花园大队的收工钟响了,社员们挑着一担担谷子,回食堂来。我们借着灯光看见木板墙上贴满了各种图画和标语,还有一张节约粮食的表,我小声地念着表。宋根美老头听到我在念,连忙走过来插话:“冬根真会划算,大家说要吃好、吃饱还要省一点,他就左想办法右想办法。前些日子他把南瓜切成块,拌米煮稀饭,再加些油,放点盐,吃起来又香又甜。”
我们问:“冬根呢?”正说着,可巧冬根来了。
宋冬根肩上扛个嬉闹的孩子,踏着大步走进食堂。他是个约莫三十来岁的人,嘴角上常挂着几丝笑纹,一看就知道他有个好脾气。
今年夏收时,党支部就决定冬根当炊事员,协助宋冬生把小队社员的生活安排好。他一到食堂,就大抓建立家底子,扩种蔬菜,全小队一百一十六个人吃饭,一共种了十二亩多菜,足有十几种。食堂里还养了七头猪。菜多了,冬根开动脑筋调剂着吃,上午吃了白菜,下午就吃萝卜,每餐有两个菜,有时还炒点辣椒。煮饭的灶不通气,柴烟熏得满屋逼人,他便自己做泥水匠,把灶的烟囱改好;吊水桶漏水,他又自己做木匠,把吊桶修好。
可是,现在我们问问他本人,这位为大家称赞的共产党员,便显得不自然起来了:“那全是党领导的好嘛。我们县委副书记常驻在我们大队,他可关心我们的食堂哩!有一次,我和几个管菜的老社员在萝卜田里松土,副书记走下田动手给萝卜苗摘除老叶,边摘边告诉我们说:‘摘了老叶,萝卜才长得大。’他要我们管好一切蔬菜。”
“全大队十二个食堂哪个办得更好?”我插问了一句。
“都好,那十一个食堂比我们还要好哩!”
冬根又说起大队的支部书记。他用又敬爱又亲切的口气叙述着他们的支部书记怎样亲自挂帅,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现在,这个大队十二个食堂一千一百多人吃饭,已经种了四百一十五亩蔬菜,每人平均三分多,每人每天能吃到一斤半新鲜蔬菜,各个食堂养了一百多头猪,一千多只鸡鸭,一万多尾鱼。有了家底子,食堂就越办越好了。
冬根讲到支部书记亲自下厨房的故事。那是不久前的一天,支部书记刚走进食堂,炊事员宋大娘忙拉着他的手说:“支书,炊事员真难当。”“什么事?”宋大娘说:“我们为了给大家节约粮食,把饭蒸得软了点。宋老头说:‘饭少了,又是一团团不好吃。’”支部书记觉得这是个问题,他决定自己来食堂想办法让社员们既要吃得好,又要吃得饱、吃得省。当场便找到小队长一起商量。第二天他们亲自下厨房动手,问明过去煮饭的方法后,就决定稍微蒸硬一点,先把半熟的米捞起来放在大团盘里凉一凉,这样,饭粒才不会结团。把半熟的米倒到甑里后,加大火力,一直是大火蒸到“上汽”,中途不加水,也不揭盖。真巧,这一天,同样一百二十多斤米,却比过去多蒸出了三十多斤饭。社员说:“这种饭又香又甜,不软不硬,不像过去吃起来水渍渍的。”这一下炊事员也想通了,只怪自己煮饭的方法不对头。过去,她们把米粒煮得开了花才捞起来,结果小米粒都煮烂了,沉在米汤里,米汤成了糊糊,饭自然就少了;米粒捞起来又不凉一凉,蒸到中途又掺了水,饭就结成了团团,也就又烂又没有香味了。找到了这个原因,党支部就及时总结出经验,介绍给全大队的炊事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