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义门食堂办得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1-20
第2版()
专栏:

义门食堂办得好
中共山西省武乡县委第一书记 籍希俭
 武乡县县长 赵日新
武乡县今年灾情严重,留粮标准较低。口粮少,能不能吃得好?议论纷纷。大多数人承认有困难,但是只要多想办法,就能够克服困难,办好食堂,使社员吃饱吃好。涌泉公社的义门食堂,就是这样的好食堂。
义门是一个九十三户人家的村子,过去很穷,这两年翻了身,有了余粮。社员们为了节约备荒,留有后备,每年留的口粮并不多。今年遭灾,留粮更少,结果是一天三顿,人人都吃得饱吃得好。下面是他们最近二十天的饭食情况:二十天的六十顿饭中,有一顿蒸馍,两顿枣糕,两顿黄蒸,十顿窝头,十顿软米枣儿甜饭,五顿闷面,其余不是片儿汤,就是和合饭。这个食堂由于人人都注意节约,几年来,吃饱吃好不算,社员家家有余粮,全管理区共有三万多斤储备粮,足够渡过一个灾荒年。
这个食堂办得好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有一双好眼睛;二是有一批好管家;三是有一套好制度;四是有雄厚的家底。党支部书记李国忠说:“这就是俺们的全般武艺,就靠这,做到了用粮少,吃得饱,吃得好。”
有一双好眼睛
有一双好眼睛,就是看得远,看得清,给社员交代得明白。看得远,一是从长远出发,站在年初,看到年底;二是防字当头,留有后备。看得清,就是有多少粮,有多少菜,有多少人,什么时候吃什么,吃多少,都计算得清清楚楚,毫不含糊。然后把这个底交代给社员,让大家掌握。这样,省了粮食,事情还好办。经过群众讨论每年收益分配后,就订出“生活一年早知道”。留十成,吃八成,十二个月的粮食十三个月吃。支部书记李国忠说:“这样安排,现在紧些,将来就好得多。一年生活,有板有眼,什么季节吃什么饭,什么为主,什么为辅,这个食堂都打算得条条有道,安排得细,还很合理。比如,冬季天冷,活不重,吃食以玉米、莜麦为主,南瓜、野菜相随。玉米、莜麦能够多掺搅,做成好炒面;南瓜、野菜放不长久,冬天不吃就要坏。夏天天气热,活儿重,人肯上火,就多吃小米、小豆、绿豆、春菜。此外,过年过节,改善生活,要吃面吃细菜,也都早有打点。”问他为什么能摸得这么清楚,李国忠说:“一是总结经验,二是跟群众商量。”
1958年初办食堂时,干部的“眼睛”并不那么好使,粮食收起来,朝食堂一放,由社员尽性吃。开先,吃得饱,吃得好,大家满意。几个月后,粮食少了,社员有意见,干部工作也很被动。从那时起,他们每年安排生活的时候,总是把家底交给社员,给群众讲清楚,为什么这么办,不那么办,吸收大家意见,订出“生活一年早知道”,交给大家酝酿讨论。开先还有些人言三语四,一讨论,千根线拧成了一股绳,事情就好办了。社员们都懂得要“节约备荒,细水长流”。人们为整体打算,也为个人打算,食堂有大计划,个人有小计划,小计划保证了大计划的实现。这么一来,细水长流,留有后备的用粮计划就变成了群众的行动。
有一批好管家
义门食堂办得好,还因为人手配搭得好。支部书记李国忠有三个据点,一个是办公室,一个是庄稼地,另外一个就是食堂。不论白天、黑夜,一没事就和炊事员在一块,烧火、切菜、担水、擀面,遇着什么干什么。他很会体贴人,开了饭,一碗一碗给老人端;最后饭不够,又下手给炊事员们做,本人却是米不多吃一颗,汤不多喝一口。社员们说:“俺支书和俺们可亲哩,就知道别人,不知道自己。”炊事员们说:他可真是百里挑一也挑不出来的公道人。这里还有一个好事务长,名叫任长大,是支部委员,又是粮食保管员。他不多说话,“溢了油锅也着不了急”,可是头脑最清楚,是一架真正的铁算盘。你让他吃多大苦,出多大力,二话不说;你要丢了颗粮食,那可不依。斤是斤,两是两,没半点含糊。别人吃饭,他在饭厅串,谁丢了饭粒,他就给拾起来,看你两眼。还有四个炊事员,都是赤胆忠心的贫农。社员们称赞他们说:张梅梅为人公道,董润香忠实可靠,张更秀办事利落,郝兰兰吃苦耐劳。以前,有一个段转英,是个富农,花言巧语不实干,被大家推掉。现在这四个人,不会花言巧语,就是有一股干劲。社员说对的,一心去办,受多大累从不叫苦。就是这么一伙人,上上下下合了拍,唱出了一台好戏。
有一套好制度
人好还得制度好,这个食堂大制度有三条:一叫民主管理,大家的食堂大家办;一叫日清月结,定期公布账目;还有一条“以人定量,按人做饭,凭票就食,节约归己”。
食堂有一个生活管理委员会,由支部书记、主任、生产队长、炊事员、社员代表等十一个委员组成。他们七天开会一次,讨论社员意见,研究下阶段伙食。他们经常和社员在一起,把意见集中起来,研究处理,再传达下去,他们是食堂和社员中间的一座桥。食堂还有鸣放台,意见箱,大家可以批评、表扬,也可以提合理化建议。食堂的饭票、粮票,进多少粮,出多少钱,吃多少菜,一切开销,日日清算,月月总结,出榜公布,让大家讨论。平时做饭,以人定量,按人做饭,来人报,去人销,不多吃也不少吃。月终结余,节约归己,想领钱给钱,想领粮给粮,想要粮票给粮票。大家对这样严格执行制度非常拥护。
食堂建起二年多,啥也吃过,就是没吃顿炒面。一个社员把这意见提上去,第二天一早,就吃到了炒面。国忠说:“你别看这意见小,却牵涉到民主管理的大问题。”确实如此,因为他们认真处理了社员意见,积极参加办食堂的人越来越多,最近统计过一次,社员提的意见和建议,就有二百七十多条。有提议种菜的,有提议做淀粉的,更多的是提出主食副食搭配、吃饱吃好的办法。每天食堂里断不了有两三个帮忙的老太婆,让她们走,她们不走;让她们歇,她们也不歇,她们说不给食堂办点事就不安心。至于抽时间给食堂打扫的、担水的、喂猪的,那就更多。事务长说:“过去办食堂,操心的就我一个人,如今办食堂,大家都操心。”
有雄厚的家底
义门食堂办得好,还在于大闹家底生产,加强了物质基础。每年冬天,社员们都大量种盆菜。这盆菜不用铁盆,也不用瓷盆,是用草草条条编成,冬天放在家里,开春埋到地里。春天土一解冻,马上又种青菜。至于秋夏两季,菜就更多,有南北瓜,有豆角,有红白萝卜,有蔓菁白菜。今年就收鲜菜二十八万多斤,每个社员有一千多斤。除了鲜菜,社员们还大晒干菜;除了家菜,还有野菜。社员们上地带筐,见菜就拔,回来交菜,付给现款,光这样收回来的野菜,就有一万二千斤。另外,食堂里还有一座粉坊,一座醋坊,一个猪场。今年就用玉米皮、玉米轴、山药蔓、麦秸和野草、树叶等加工淀粉一万余斤,淀粉掺粮可以做很多食品。最近,结合“三秋”工作,全管理区又积存了大批淀粉原料。
有了长远的打算,有了能干的人,有了很好的制度,加上雄厚的物质基础,就出了许多人想也想不到的新花样。菜团子、菜窝窝、菜黄蒸、菜面条,还有菜包子、菜烙饼,……,粮食能做什么,加上菜就也能做成什么,既好吃,又营养。炊事员们的口号是:“粗粮细作,粗菜细吃”,社员们夸他们是“妙手回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