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志高敢伏白云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1-20
第4版()
专栏:

志高敢伏白云嶂
本报记者 岑荔丹 周毅
在广东省惠阳县西南方一座云雾缭绕、峰峦接天的大山——白云嶂上,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青年林场。这里原来渺无人烟。1956年合作化后,共青团员周天宋,抱着建设山区的崇高理想,带领着一支“绿化荒山”的尖兵,爬上了这座海拔一千多米的大山。他们在山上开荒造林,种下瓜果杂粮,饲养了牲畜,搭起了房屋,使古老的白云嶂恢复了青春。
绿化白云嶂,原是白云嶂山下约场一带人民多年来的愿望。四十多年前的白云嶂,富饶极了:林木遮天,有伐不完的良材,采不尽的中药……山上三十多户人家,过着勤劳丰足的生活。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年代里,逼得人们无法安居乐业,烧得宝山变成了穷山。解放后,人民政府要在这里发展林业。1956年合作化后,党号召人民“绿化荒山”。共青团员周天宋,是约场一个贫农的儿子。当他离开东莞师范学校参加农业生产后,曾经由于积极护林防火,被选为护林积极分子。他一听到党支部绿化白云嶂的号召,就第一个报名响应。党支部了解到周天宋是个有理想、有毅力的青年,就派他领队上山。
1956年4月一个晴天,二十个青年人向党表示了决心,辞别了父母,挑起了棉被、锅盆,带着粮食、谷种,欢天喜地上山了。他们在半山腰的一座“盘古庙”歇下来,用茅草当床、山石做枕度过了第一夜。第二天,就上山顶刈茅草,挖山石,利用四十多年前的废屋基搭起茅棚。
把家安了下来,就开始垦荒。没有牛,他们自己拉犁,犁刚拉动,犁头碰断了,一个上午,就一连碰断了三张犁头。队员曾群发气得丢下犁说:“犁不成啦!”周天宋说:“犁不成,用锄头也要把荒地啃开。为了绿化白云嶂,多吃点苦算什么!”在他的鼓励下,大家又抡起锄头,一锄一锄地把山地啃开。冬天来了,白云嶂上冰封雪盖,白茫茫一片,山上的泉水、水潭都冻结了。青年们就用铁锹凿冰取水,照常开荒。就在这么艰难的日子里,山谷里仍然经常响着他们愉快的歌声:“不怕难,不怕难,风吹雨打不下山,茅草树叶当被盖,青松翠竹当房间。”
县和乡的党组织,像慈母一样时刻关怀着这群青年。先后多次给他们送来了粮食、衣服、农具、书籍,还有乐器和一部收音机。他们自己又在开垦了的荒地上,种上了水稻、红薯、蔬菜和花生。队员中有人会做木屐,就在山上做起木屐来,收入增加了,生活也就逐渐安定下来。
在山上经过一年多的锻炼,大家变得更坚强了。当松果结子时节,周天宋、曾群发领着大家,挑了锅盆、棉被、米粮跋涉到百里外的群山采集松子。晚上,他们就露宿在树下或岩洞里。有一次,山林发生了火灾,狂风呼啸,火势迅速蔓延。为了保住山上的苗木,队员们奋不顾身地抢救。丘秋莲等几个人的眉毛、头发都烧焦了,衣服也被烧破,但他们坚持着和烈火搏斗到底。后来山下的群众也赶来协助,终于扑灭了大火。
荣誉属于献身给社会主义的人。1958年冬天,白云嶂青年林场光荣地被评为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先进集体。周天宋、曾群发等几个在风霜雨雪中锻炼出来的共青团员,加入了共产党,钟元胜、曾纪华等也加入了共青团。这一群青年和山上的青松一道成长起来了。
开发白云嶂的英雄事迹,激励着全县的青年人,公社化后,要求上山的人越来越多了。今年4月,党又组织了近百名青年来到了这里。林场增加了生力军,生产更加一天天向上了。
今日的白云嶂,经过勤劳、勇敢的青年们开垦,到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上山那天,沿着峻峭崎岖的羊肠山路一步步往上爬的时候,见到昔日荆棘丛生的荒山野岭,现在像绣花般缀上一块块绿毯。这里,是栽得整整齐齐的桉、杉、油茶的幼苗,那里是长得青翠欲滴的山茶、蔬菜和果树,还有茁壮的高粱、红薯、甘蔗、菠萝和即将收割的水稻……。在山腰、顶峰和山背的三处地方,依山建起了九座茅棚和两座砖瓦平房。这就是场员的宿舍、食堂和开会、学习的地方。此外,还有猪舍、篮球场。我们来到的时候,刚好碰上召开队员大会。我们发现队员中还有好几个是随着儿媳上山安家落户的老人,年青的女队员还抱着牙牙学语的孩子。四年来,这个林场已经种下一万七千多亩松树、杉树、油茶、油桐,开垦出六百多亩荒地,种下杂粮、果木、蔬菜,共养了四十多头猪牛和四百多只鸡鸭。
白云嶂,它再不是一个渺无人烟、林木稀疏的荒山了,不久的将来,它将在这群有理想、有毅力的青年手里,变成为一个森林茂密、猪鸡成群、花果满山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万宝山”!(附图片)
赵志方 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