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创业图——红旗五小队民主当家勤俭办队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1-23
第2版()
专栏:湖北通讯

创业图
——红旗五小队民主当家勤俭办队见闻
中共随县县委第一书记 安海田
“古话说:‘外头是个扒,屋里要个匣,不怕扒子没得齿,只怕匣儿没得底’。过去一家一户做人家,就看有没有这样一个扒、一个匣的两个好当家人;现在一个小队、一个食堂、一个家,就要多有几个扒、几个匣,日子才能过得好。我们这个小队就是有了几个好扒、好匣……。”
这段话是随县厉山公社寨湾管理区红旗生产队五小队社员们对他们小队队委会的满意赞扬。
10月初,我和几个同志到红旗队五小队住了两天。大家向我介绍了不少当家创业的方法,使我学了不少东西。小队副队长王洪贵说:“两脚忙忙走,为的身和口。生产嘛!本来就是为的吃、穿,一百多口人的吃穿是个大问题,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担当得了的。千斤担子万人挑,我们就凭这一条——民主当家。” 生产有扒 管家有匣
就从民主当家说起吧,红旗队五小队的队委会由十人组成,其中有九个贫雇农,一个中农,真正是贫雇农当家作主。这十人中有六人的年龄在四十岁以上,他们在旧社会里当过雇工、佃户,经历了辛酸苦辣的生活,有丰富的生产经验,既善于指导生产,抓季节抢时间,又擅长料理安排家务,勤俭过日子。他们在队委会里还积极地肩负着培养辅导后一辈的责任,把管理生产、生活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年轻人。贫农出身的王洪贵,今年四十挨边,在旧社会里当过长工、佃户,艰苦的生活,把他一家人都磨炼成勤俭过日子的人。他在小队里担任副队长,是小队的二把手。女儿王秀英,今年十五岁,小学毕业后,就担任这一百六十九人的食堂事务长,食堂的账目搞得清清楚楚,炊具用具料理得井井有条。王洪贵一手抓全面生产的安排布置,一手抓生活管理,小队的社员都异口同声的赞扬说:“他既是一个生产扒,又是一个管家匣。”雇工出身的王正学,今年四十六岁,从给地主放牛起就成天和耕牛农具打交道,他担任了小队副队长,专管耕牛农具。三个队委兼生产组长的王洪金、王洪升、王舟远,分工专管犁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水利灌溉和收割打场,年龄都在四十挂零、五十挨边,生产经验丰富。队委会里边有三个年轻的接班人,年龄最大的二十六岁,最小的十七岁,他们出身贫农家庭,成长在新社会里,在党和他们父兄的双重教养下,有了应付现实生活的政治、文化、生产等方面的初步知识,有一付热爱农村建设农村的火热心肠,他们听党的话,听老一辈人的话,遇事积极热情,泼辣带头,生龙活虎。队长罗长成,共青团员,今年二十六岁,莫看他年轻,却已经是这个小队的三年的当家人了。三年的当家生活,他学会了领导全盘工作的本领。他从父亲那里学习了勤俭作风,从王洪贵、王正学那里学来了生产知识、管理家务的常识,从党支部副书记戴成才(也是这个小队的队委)那里学会了走群众路线、遇事讲民主。三、五天开一次队委会,总结检查上一段工作,研究布置下一段的生产任务。他模范地执行党支部的决议,虚心地听老一辈人的建议,严格地要求每个队委会的成员完成所分配的工作任务,而他自己则是扎扎实实地带头生产,每个月都做四百多工分。贫农出身的青年妇女晏红爱,今年才二十二岁,她担任了这个小队的妇女队长职务。她除了协助队长作好劳力安排、带领三十二个妇女生产以外,还负责解决妇女特殊问题及幼婴托育工作。两年前还是个小学生的王文照,小学毕业后,参加了生产,吃苦在前,生产带头,经大家选举担任了妇女副队长。
这个队委会就是这样一伙成分好,历史好,生产内行,理家勤俭,老老小小、和和气气地团结在队长罗长成的领导下,按照各人的特长,分管劳力安排、田间管理、耕牛农具、水利灌溉、生活福利等各项工作,三年如一日,完成了支部和群众交给他们的任务。
家兴业旺
初级社成立时,这个小队仅仅只十头耕牛,强弱搭配折合四犋。五年来,只老死一头牛,发展到二十二头牛,折合成九犋牛。在这样根本就没有牧场的河畈地里,能发展到这么多牛。是件不容易的事。
全队十个饲养员,月月评比,年年评比,奖惩都有规矩。五年来未打乱过制度,就是饲养员也从不乱更换。他们都是爱社如家,视牛如命的中贫农好社员。饲养员王正谷今年六十五岁,他还舍不得放下他喂了五年的一条耕牛。他说:“我摸住牛的脾气,牛也熟悉我的脾气,把它交给别人喂,我不放心。”在他的住房内,一排排的钉子上满满挂着耕牛的各种绳索扼头。即使是这样勤勤恳恳的饲养员,副队长王正学从没有放过一天不去检查饲养员的工作。
王正学除了管耕牛以外,还负责全小队的农具管理。这个小队今年没有用生产队财务包干的一文钱,但是,犁耙绳索、杈扒扫帚,样样成双配套。1958年全队只八张犁、四张耙、两张耖子,而现在呢?却有十七张犁、八张耙、四张耖子,犁、耙、耖、碾磙上用的绳索单套双套都有两套,新的绳索还有三十多套,库存的麻皮还有二百多斤。王正学说:“人要有两套衣服换洗,犁耙绳索也得两套换洗,大农忙抢火色,没有两套工具,坏一套就要影响生产。”他为什么想得这样周到?搞得这样好?他们的经验:一是生产,二是惜用。光就解决绳索一项来说,今年在屋前屋后种的麻就收了三百六十多斤。他们把农具分到使用户保管,给予一定的报酬,规定保管使用的权限以及损坏赔偿制度。对于稻场用的工具就交给稻场保管员管理。这样一来,农具就越添越多,从没有出现过丢失现象。
生产战线有能手
“会做家的看鞋边,会种田的看田边。”这个队的活路,内行一看就会说干得好,做的细致。他们种得好也管得好,这就全靠他们有两个种田的行家,一个是负责播种的王洪金,另一个是负责田间管理的王洪升。这两个队委委员分别担任了生产组长,直接领导社员生产。先说种吧,今年这个队秋播三百九十多亩,王洪金个人亲手就播种一百七十多亩。队委会因地制宜、安排好茬口,王洪金就挑起播种质量和播种时间的担子。从整田到下种,样样他都检查到,田整的不平不细,种子处理得不好,肥料不到田,他不让下种,他一直坚持到三百九十亩按季节质量要求完成了任务。再说田间管理吧,田间管理是个经常性的活路,除了锄草、追肥、防虫害以外,最大的问题是蓄水保水,清沟排渍。负责田间管理的王洪升认识得很准,抓得很紧,越冬作物他抓清沟排渍,水稻作物他抓蓄水保水。今年这个小队遇了天旱,而水稻面积插了一百七十亩,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秋收结果产量比去年同期增产14.3%。是水利条件好吗?不。全队只有四口堰塘,来路短,水源差,抓不住蓄水就插不上秧。在这种条件下,王洪升除了和其他三个田间管理员分管四口堰塘的保水、用水工作以外,他还把全队十六个强劳动力分别安排在每个堰塘的东南西北水源线上,负责雨天开沟引水入塘。每逢雨天,他们全力以赴,各到各片去抓水,就这样抗住了天旱,夺取了丰收。
忠诚的老人
常言说得好:“家里有个老,就是一个宝。”红旗五小队队委会委员里就有这样一个老人,他名叫王龙远,今年五十多岁了。他在队委会里担任了顾问,他并且亲自负责领导蔬菜生产,保证了全队一百多口人的蔬菜自给有余。他领导社员种了四十五亩蔬菜基地,还套种了四十五亩蔬菜,菜种多了,老人在菜园地里盖了一间草棚,干脆把被子搬到菜园里去住下来,除了突击性的除草、浇水队上派人参加以外,老人日日夜夜的经营他的菜园。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吃不了的鲜菜食堂里泡了十大缸,还卖菜、卖菜籽收入了一千多元钱。小队食堂用这笔钱添置了炊具,新盖了四间保管室,买了六头小猪,还存现金二百多元。这个老人在和我们谈话中兴奋地说:“过些时来看吧,我们食堂的腌菜,就是几十缸了。”
一支出色的战斗队
通常在一般生产队里,老婆婆、小孩子是不大引人注目的;而在这个小队里,他们却是一支生产战斗队。这就是年纪轻轻的女小队长王文照领导的一班子人。她们十个老婆婆、八个少年,除了帮助食堂生产蔬菜之外,秋收中两千多斤棉花、五十多亩芝麻、黄豆、粟谷……等,都是他们一粒粒、一叶叶、一根根、一朵朵收拣回家,队里所有零杂活、轻活,全部都是他们一手承担。只要队委会一决定,任务一分配下来,王文照就带领着这支队伍,分头去做,每次都是出色的令人满意的完成任务。社员们热情的赞扬这支队伍的年轻女指挥员是个“能干的女孩子”。
欣欣向荣
红旗生产队五小队队委会民主当家,勤俭创业的作风,使这个队成为生产、生活上的一面红旗。1958年这个队的耕地面积只有二百四十四亩,而今年就已经扩大到四百二十五亩,全年粮食产量比1958年增长很多;耕牛农具增加了;食堂家底搞厚了;随着生活的提高,人的心情也变化了。一百多口人聚住在一个和睦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迈步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