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从对立中认识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1-25
第7版()
专栏:

从对立中认识问题
马保发
江苏新沂县炮车公社埝洼大队,今年扩种了高产的山芋缩减了玉米、高粱等高秆和多草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但产生了一个缺草的问题。这个问题出现以后,大队干部才觉察到当时确定这样的布局是有片面性的。因此,他们总结了经验教训,对明年的作物布局,按照公社的规划,进一步作了合理的调整。
这件事情,虽然范围不大,但是对人们很有启发。这告诉我们:干工作,办事情,决定问题,不能光从一种结果上考虑,应尽可能地将预计中的多种结果排一排队,把各方面的因素统一起来考虑。
任何一个作用,不会不引起反应。有正作用也就有反作用。扩大山芋面积,缩小了高秆多草作物,增加了粮食,减少了柴草,这就是一种正作用和反作用形成了一个对立面。如果事前既能够考虑到这个增产主要的因素,又能够考虑到由此带来的柴草不足的次要的因素,那就可以在作物品种布局上,安排得更恰当些。做到“粮草兼顾”“两全其美”的效果。
这里重要的是,我们认识任何一个问题,都同时要看到它所联系着的另一个与它有关的方面,应当尽可能地想到一件事情本身以及和它相联系的一连串事情。这就是说,遇事都要考虑“关系”。关系当然有多种多样,但究其本质,都是对立的统一。所以,从联系中考虑问题的精华,就是从对立中考虑问题、认识问题,抓住矛盾的主要一面,同时又要考虑到矛盾的次要一面,不能只根据一种可能就片面地作出结论。
事物与事物之间,不但有直接的联系,还有间接的联系。天底下的事情都是这样,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孤立的,都同别的事情有连带关系。这个连着那个,那个又连着另一个。所以,一种事物的变化,就会影响到许多互相联系着的事物的变化。埝洼大队由于过多地扩种了山芋,就影响高秆作物的面积;高秆作物减少,就影响柴草不足;柴草不足,就影响烧柴、饲草和群众编制用具等等。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链锁反应”。这句话说得很好。既然客观上存在着“链锁反应”,我们就应当努力去认识它,细心去掌握它。
我们发现了“链锁反应”中的对立面,应当按照党和人民的利益,用“比较”的方法,从各方面权衡利弊,“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使之尽量做到利多、利大,害少、害小。此外,还要比较周到地考虑到一项措施实行以后,又会出现那些主要的对立面,对于这些对立面,又需要采取那些措施,积极地对付它、防止它、克服它。这样,自然就形成了大措施之中的小措施,后一个措施针对前一个措施所引起的问题,使措施“配套成龙”。这也就是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既然有“链锁反应”,我们的工作上就要有“配套成龙”。
当然,要认识一件工作的各种“链锁反应”,是并不容易的。要有一个过程。就是要在实践中使自己的认识逐步由不完全走向完全,由片面走向全面。人们不可能一次把什么事情的秋毫舆薪全部认识得一清二楚。所以不能要求每一项工作,事先都详尽无遗地估计到各种因素,然后才行动。这种要求是违反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我们决不能因为认识得还不完全,就束手束脚,不敢大胆地进行工作;也不必因为预计不周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惊慌失措,互相埋怨。谁如果不承认人们的每一步认识都包含有不完全的因素,谁就是把人们的每一步认识当作绝对真理,从根本上否定了认识的发展过程。
当然,我们也决不因为强调认识要有个过程,就不去深入考虑问题,而盲目行动,采取做了再说的态度。党中央和毛主席历来教导我们,要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道路前进,要放手发动群众,一切通过试验。要在试验确有实效以后,再分期分批、按照不同条件逐步推广。总之,我们要注意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对事物的“链锁反应”和各种联系的认识,日积月累,越来越比较完全,越来越比较正确。
(摘自江苏《群众》第22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