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从义门食堂里学到什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1-26
第1版()
专栏:社论

从义门食堂里学到什么?
读了山西武乡县涌泉公社义门食堂的报道(见20日本报第二版),使人万分兴奋。这里今年灾情严重,留粮标准不高。可是,这个食堂保证了人们吃得又饱、又好、又省,人人满意,皆大欢喜。这是农村公共食堂的一面镜子,所有食堂都应该力争办成这个样子。
公共食堂是公社集体生活的中心,应该由入伙的人民主管理:提意见,出主意,定制度,互相监督贯彻执行。食堂能不能办好,归根到底,看领导食堂的支部和管理人员是不是认真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看入伙的人是不是全心全意爱护食堂,有没有千方百计把食堂办好的积极性。
入伙的人们对食堂的意见,要有人集中起来;入伙的人们对食堂的积极性,要有人组织起来;入伙的人们的勤俭持家、管好生活的经验,要有人总结起来和贯彻到食堂工作中去。谁来担负这个责任?这就是领导食堂的党组织——支部和在支部领导下管理食堂日常事务的管理员(事务长)。
义门食堂办得好,是因为食堂有计划,有制度,有家底,更重要的是食堂里有一批好管家。事情都是人作的,如果没有一批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到食堂里的管家人,哪能出现好的计划、好的制度和雄厚的家底呢?
“百人吃百味。”人们对于伙食很容易有意见,人们的要求和现实常常有个距离,这就是矛盾。许许多多的矛盾,最后总是集中到领导食堂的支部,特别是管理食堂日常事务的管理员身上。为什么?因为他们是“管家人”,他们负责任“管”着大家的“家”——伙食。于是,有些人觉得“人多难办事”,对管理员、炊事员这种很光荣、很重要的岗位,竟有些望而生畏起来。其实,这是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并且是次要的一面,而没有看到问题的主要的一面。人们为什么常常对伙食有意见?那是想把伙食办好,想吃得更饱更好。人多力量大,人多议论多。一个管理人员,只要按照大家的议论办事,把大家的力量直接间接地组织到食堂工作中来,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什么意见也都不难说清楚。
食堂的管理人员,应该是公道、能干、肯关心人、会体贴人的人,首先,应该是热爱公共食堂这个事业的人。把几十个人、几百个人最重要的吃饭问题管起来,这个担子不是极重要、极伟大的么?同样多的东西,放在我的手里,要使大家吃得更饱、更省,这工作不是既艰巨又光荣的么?义门食堂有一批全心全意热爱自己事业的人,像支部书记李国忠,把食堂作为自己的“据点”(另有两个“据点”,一个是办公室,一个是庄稼地),“不论白天黑夜,一没事就和炊事员在一块,烧火、切菜、担水、擀面,遇着什么干什么。”在做工作的时候,把食堂看作自己的家,用自己的全副精力来经营它;在吃饭的时候,却又是严格按制度办事,坚持和群众一同吃饭、吃一样的饭,“米不多吃一颗,汤不多喝一口。”如果每一个食堂都有一个或者几个这样的管理人员,何愁食堂不能办好!
广大社员交给管理员的责任是很重的,付给他们的权力也是很大的。一个优秀的管理员,应该像一个家庭的当家人关心、体贴自己的家庭成员那样,关心、体贴每一个入伙的人。人们的生活需要,在“大同”之中有“小异”。人们的生活秩序,在“通常”之中有“异常”。一个公共食堂管理员,他如果不只以主要力量注意人们的“大同”和“通常”,而且以相当的力量照顾人们的“小异”和“异常”,他的工作水平就比别人高了一步。本报11月14日刊载:福建晋江县磁灶公社烧厝生产队食堂的工作人员,在今年夏季台风肆虐,社员连夜抢收早稻的时候,他们精心作饭,冒着风雨送到田间;在夏收夏种大忙时候,他们为了让社员吃得更好,把大米磨成粉,搓成小团,做成甜子汤给社员当点心;有些老弱残病的社员不能到食堂吃饭,他们就把饭送到这些社员家里。我们的目标是把食堂办得不只使社员感觉生活有保证,而且使社员感觉生活很方便,感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无限温暖,这才是真正第一流的食堂。
义门食堂有四个炊事员。人们称赞她们说:“张梅梅为人公道,董润香忠实可靠,张更秀办事利落,郝兰兰吃苦耐劳。”光荣的评语,群众的鉴定!这是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应该大加提倡的优良作风,食堂管理员、炊事员的标准。每一个食堂的领导人都应该按照这样的标准选择工作人员;“政治到食堂,干部下伙房”,是为了贯彻执行党的关于安排人民生活、办好公共食堂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也是为了发现、选择和培养这样的工作人员。这样的工作人员是社员和食堂中间的桥梁,群众信任他们,爱护他们,进而关心和参加食堂的工作。正像义门食堂事务长任长大所说的:“过去办食堂,操心的就我一个人;如今办食堂,大家都操心。”
四个炊事员都是什么成份?贫农。这当然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也不是说食堂的工作人员必须由清一色的贫农来担任。但是,公道、忠实、吃苦耐劳、办事利落,这是贫苦农民的优良品质,这里不说地主、富农,就是一般富裕农民,也不具备这许多优良品质。义门食堂掌握在贫农手中,在党的支部书记和事务长(党支部委员)领导下,办得有声有色,成为全县的红旗,不是偶然的。贫农,在旧社会是受苦最深、受压迫最重的人。据河北、山西等省的典型调查,在解放以前,贫农每人每年平均消费粮食一百五十斤左右;遇到灾荒年,这个数字就远远达不到了。他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的革命坚定性,决定了他们全心全意拥护人民公社,拥护公共食堂,拥护一切集体事业。他们从自己的切身体验中,充分认识到人民公社和公共食堂是自己幸福生活的靠山,他们在公共食堂的生活,和过去比较起来,不仅大有保证,而且好得多了。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在一切农村工作中,都要贯彻党的阶级政策,办好公共食堂更要贯彻党的阶级政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