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安徽纺织工业利用自然资源扩大原料来路 野麻棉秆皮织成大量布匹麻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1-26
第3版()
专栏:

安徽纺织工业利用自然资源扩大原料来路
野麻棉秆皮织成大量布匹麻袋
安徽省纺织工业部门广泛利用棉秆皮、罗布麻、南蛇藤、野麻、纠藤皮等野杂纤维纺纱织布。据合肥、安庆、蚌埠、芜湖、阜阳等地的不完全统计,从今年7月份以来利用野杂纤维同棉、麻混纺或纯纺,共生产各种棉纱五千二百六十多件,各种工业用布、包装用布等二百八十多万米,麻袋二十九万八千条,麻包布二十多万米。许多厂还利用加工纤维产生的废料、废液,制出大量栲胶、化肥、农药、淀粉、饲料、造纸原料等物品。
安徽省野杂纤维资源丰富,经检查鉴定,能用作纺织原料的纤维植物有二百五十多种,年产量达十八亿多斤。中共安徽省委和各地党委都很重视利用野杂纤维的工作。各地根据资源等条件,制订了利用野杂纤维的规划,成立了领导这一工作的办公室。各纺织厂除建立脱胶车间(或组),积极利用野杂纤维外,还同人民公社挂钩,从技术、设备等方面帮助公社建立起野杂纤维综合利用加工组织一百五十多个。
各地有关单位在利用野杂纤维的过程中,大搞协作,不断革新技术,已经解决了剥皮、脱胶、弹梳、切断、纺织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各地用废旧材料仿制和创制的剥皮机、切纤维机、弹梳机、分离机、脱胶机等,已有一千四百多台。安徽第一纺织印染厂机修车间建成的脱胶流水作业线,每小时可以处理纤维二百斤,比手工操作提高工效二百多倍。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纺织厂在每百斤原棉中掺用野杂纤维的比例由开始时的25%,逐渐增加到50%到75%左右,纱的细度由初期的六支提高到十四支、十六支直至四十二支;每百斤麻掺用野杂纤维的比例,也由开始时的33%增加到50%至100%。各地纺织厂用野杂纤维织出了许多种质地柔软、色彩绚丽的纱方呢、青年罗、提花府绸、印花布、仿啥米呢、哔叽等织物,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目前,安徽各地正在大力采集野生纤维。到11月初,全省已经采集野生纤维一千六百六十万斤,比去年同期增加38%。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