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深入下去先向群众学习 走在前面带领群众前进 下放干部万贤群学到好领导方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1-26
第4版()
专栏:

深入下去先向群众学习 走在前面带领群众前进
下放干部万贤群学到好领导方法
本报讯 记者宋培基报道:江西南昌县下放干部万贤群,下放到基层两个月,工作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他的经验充分证明:下放到基层的干部,只要虚心向社员群众向基层干部学习,先当学生,后当先生,就能更快地锻炼提高自己,学到实际工作本领,做好基层工作。
万贤群原是南昌县财政局副局长,今年8月底下放到该县荏港公社芳桥大队任党支部书记。他一到这个队,正好碰上队里有三十多亩田发生了严重旱象。队里的干部研究提出两个不同的办法,一是翻山车水抗旱,一是傍山开一条渠道引水灌溉。万贤群当时顾虑到挖渠道工程较大,困难较多,秋收即将开始,劳动力不能过于分散,主张采取前一种办法,抽少数人去车水抗旱,能救几亩就救几亩。可是,当他把这一意见交给群众讨论时,大家却主张突击开挖渠道。当场便有三十多个社员报名组织了一支突击队,主动地担负挖渠道的艰巨任务。结果经过五天突击,便完成了任务,不仅丝毫没影响秋收,而且使三十多亩受旱的红花草田全部解除了旱象,有的还套种上了粮食作物。这一事实,给万贤群上了生动的一课,使他清楚地看到了广大群众那种火热的革命干劲和无穷的力量。
9月份,公社党委提出开展一次铲田塍田岸的“三光”积肥运动,要求各个生产队在六天内全部完成。这一任务下达后,有的小队干部和社员反映完不成,这时,万贤群便主动地找到副大队长万罗汗商量,万罗汗当即带着他到第四小队去访问老社员万绍连。摸清群众的思想后,万贤群回到队里就召开了老农座谈会,征求老农的意见,并同他们一起总结出早搞“三光”积肥的好处。万贤群将这些好处广泛向社员群众进行了宣传。结果,全大队只五天时间便完成了任务。从此以后,万贤群便开始学会了一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两个月来,他已在每个小队结交了一到二个社员知心朋友,经常坚持访问社员,并定期召开老农会,凡做一件事情都先请问“三老”(即老干部、老农、老社员),因而工作中碰到的困难迎刃而解,工作做得很出色。最近播种绿肥时,为了提高绿肥的产量,大队决定将撒播改为拌肥点播,开始时遇到部分社员怕不懂技术、怕花工多等思想障碍,但他经过深入地访问老农,总结出了点播红花草的技术和好处,并运用算细账等办法启发发动群众,既解决了点播的技术困难,又扫除了部分社员的思想障碍,使全队三百八十多亩红花草,全部实现了拌肥点播。播种的进度和质量都被评为全社第一名。
通过广泛向社员群众、向基层干部学习,万贤群还很快学到了许多生产队的经营管理经验,从而更好地领导了生产队的工作。芳桥大队原来在集体副业生产管理方面存在某些缺点,如外出搞副业的收入结算都由社员个人去算,超额部分全部归己,致使外出搞副业的社员收入大大超过在家搞生产的社员,影响在家生产的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万贤群发现这一问题后,便立即召集了干部、会计和部分社员座谈,一边向他们请教学习,征求意见,一边根据党的方针政策进行思想教育,然后共同研究制订出一个
“收入归集体,定额包干、超额提成奖励”的副业生产管理制度,使全队的副业生产管理克服了不合理的现象,促进了副业生产的发展。
在日常的工作中,万贤群还采取“三边”的办法,一边参加生产,一边学习生产,一边领导生产,并拜老农和基层干部为师,学习生产知识,提高自己的生产技能。万贤群原来是个印刷店的学徒,不会种田,到了生产队后,社员犁田播种,他也跟着学犁田播种,勤学苦练,仅仅两个来月他便学会了犁田、播种、锄草、间苗等许多生产技术。由于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技术,使他在领导和指挥生产上更加熟练了。有一次,他到二小队检查生产,有的社员整地比较粗糙,表土耙得细,地里头却包着土块,表面看不出来;由于他熟悉了生产,深入田间一看,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及时向小队提出意见,进行了加工,从而保证了冬种质量。他发现这一问题后,马上又提醒了各个小队注意,结果使全大队今年的冬种都做到了高质量。现在社员们都称赞万贤群是个“新农民”。(附图片)
下放到广东中山县五桂山农场的广东省林业厅林业处副处长、老红军战士孙宪群,坚持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积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帮助农场建立了各种生产制度,调整了劳动组织,进一步提高了农场的生产水平。这是孙宪群(左二)等正和王桂山农场的社员一起收甘蔗。 新华社记者 李惠芳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