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辽河岸上两青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1-26
第4版()
专栏:

辽河岸上两青年
鄢永江 周绍良 赵川
辽河水曲曲弯弯地流过新民县。在河岸边高台子人民公社里,人们传颂着一对青年安心务农的故事。他们生活着,斗争着,经过多少波折,终于在农村扎下了根,并且建立起美满幸福的家庭。他俩的名字,就是门弟庆、陈淑兰。
“谁也拆不散我们”
一天吃完晚饭,妈妈很不高兴地问陈淑兰:“淑兰,人家都说你看中了门弟庆,是真的吗?”陈淑兰一听,知道一场风波不可避免了。于是,硬着头皮回答:
“是真的。”妈妈一听,脸顿时像阴了天似的,说“我十五岁过门,嫁给你爹这个扛大活的,受苦挨累,熬得够够的了,只盼你找个好婆家。你二舅给你介绍的那个城里人该多好,你偏偏找个庄稼人。”陈淑兰耐心地说:“妈,你那是旧社会,穷人都是受苦挨累的,现在新社会不同了,庄稼人也一样啊!门弟庆咱们知根知底,多靠实。”妈妈说:“我就是不喜欢庄稼人,一年到头劳累,吃的穿的那样能赶上城里人?”陈淑兰说:“不喜欢庄稼人,那粮食是谁种出来的?城里人也在辛辛苦苦地搞建设,也在大跃进。我可不能光图安逸,抛开美好的家乡不去建设。”妈妈辩不过女儿,只好在一旁生气。
陈淑兰的妈妈开始不赞成这门亲事,总想拆散它。但是门弟庆心里有底,因为陈淑兰说过:“谁也拆不散我们。”
是个有志向的人
陈淑兰心上的门弟庆,六年前还是个初中学生。初中一毕业,他就下定决心要在农村干一辈子。
盛夏,门弟庆怀抱着建设新农村的雄心大志,辞别了老师和同学,兴冲冲地回到了家乡。刚走进家门,父亲就问:“放暑假啦?能在家呆几天?”二哥也在一旁问:“考上了高中没有?”当他们知道门弟庆没有考高中,要回家乡参加农业生产以后,都有些吃惊。父亲唉声叹气地说:“要干庄稼活,高小毕业也就行啦,何必念中学呢?这三年不是白搭了吗?”
回家后,门弟庆就下地干活,同社员一起拔小麦。拔小麦,手掌打了一排血泡,胳膊被麦芒扎得起了一层红疙瘩,而且腰酸腿痛,连上炕都费劲。二哥见他累的这个样,直摇头说:“怎么样?这滋味不太好受吧?这是新媳妇上头,头一遭,困难还在后头哪!”
“困难?”门弟庆一边用针挑血泡,一边说:“二万五千里长征困难不困难?上甘岭战役困难不困难?革命前辈出生入死都不后退,我们面前这点困难算啥!谁也不是一生下就会,不都是练出来的吗?为了搬掉一穷二白这两座大山,我非得练出一套本领不可。”
最佩服他的是淑兰
1956年门弟庆应征入伍,在人民解放军服役三年,1959年初他该复员了。部队首长征求门弟庆的意见时,他毫不迟疑地表示:“我的志愿早就定了,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用自己双手改变农村面貌。”
门弟庆复员回乡后,在家乡的人们中又引起一场争论。有的老年人说:“这孩子可真有个傻劲儿,放着钱不挣,放着福不享,非回到农村不可。”但是大多数青年和复员军人都赞同门弟庆,说他有志向。
在这许多青年人当中,最敬佩门弟庆的要算是陈淑兰了。她也是1956年夏天高小毕业后,就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现在她是门家网生产队的妇女队长。去年冬天,她领导一帮妇女上马虎山修水库,二十八天没下堤,被评为水利模范。无论是卖余粮、动员妇女下地生产、办托儿所……她处处走在头里。她和门弟庆的志向不约而同,坚决在农村干一辈子。
门弟庆复员回乡后,任生产大队的团支部书记,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和陈淑兰接触。门弟庆在贯彻共青团中央的指示,号召全体团员种葵花子和种小麦高产试验田时,陈淑兰带头响应,积极参加;门弟庆兼任民兵连长,领导大家一边生产、一边练武时,陈淑兰也是个积极分子,并被评为“五好”民兵;门弟庆办夜校,担任扫盲委员会主任,陈淑兰又是最积极的民校教师;在向洪水搏斗的时候,门弟庆和陈淑兰各自带领一个突击队,日夜战斗在大堤上。人们看到门弟庆和陈淑兰互相敬爱,都说他俩是情投意合的一对好青年。
在农村扎下了根
去年10月4日,是门弟庆和陈淑兰永远难忘的一天。他俩并肩坐在党支部书记面前,党支部书记说:“你们从今天开始,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预备党员了。我们非常高兴,党组织增加了新的血液。希望你们更要好好地干,在农村扎根,搞好生产,起带头作用,给社员树立榜样。”门弟庆和陈淑兰很兴奋,很激动。
晚霞映红了西半天,辽河水缓缓南流。他们从党支部办公室出来,一直来到辽河岸上。他俩谈着自己的理想和计划。门弟庆说:“现在农村比起城市是要差一些,正因为差,我们才要建设!”“对!”陈淑兰非常兴奋地说:“穷,咱要把它建成富;落后,咱要把它建成先进,天大的困难,也挡不住咱们的决心。”
这年11月15日,他俩结婚了。结婚那天,新房里人挤得满满的。参加婚礼的党总支书记宫玉海在一阵掌声和欢笑声中讲话,祝贺新郎新娘白头到老,并且说:“什么叫幸福?像门弟庆和陈淑兰这样,响应党的号召,安心务农,志同道合地建设社会主义,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结婚第二天,门弟庆和陈淑兰就背起行李上水库工地参加建设去了。
这一对被认为有些“傻气”的青年,由于听党的话,在农村扎了根,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中不断做出新的成绩,受到了各方面的赞许。
门家网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龙永善说得好:“在我们伟大的革命建设事业中,特别需要像门弟庆和陈淑兰这样具有革命‘傻气’的人。这种革命的‘傻子’越多,农村就越兴旺,革命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也就越辉煌。”
(新华社沈阳25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