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坚持斗争 改造自然 增产粮食 洪官营青年苦干一年碱地变良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1-27
第4版()
专栏:

坚持斗争 改造自然 增产粮食
洪官营青年苦干一年碱地变良田
本报讯 山东省临清市老官寨公社洪官营大队二百名青年在党的领导下,苦战一年,一鼓作气连续六次播种,改造了一千五百亩寸草不长的碱地,使“神仙来种地,难保二成苗”的穷乡僻壤,一年变富,摘掉了贫困帽子。
洪官营大队共有一万六千亩土地,而碱地占一万二千亩,其中最严重的有二千亩白碱地,寸草不长,树木不生。因此有人曾讥笑洪官营是“百年也爬不起来的穷棒子队”。
今年3月,大队党总支决定先向一千五百亩寸草不长的白碱地进军,全队二百名青年接受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们在大队总支书记黑云亮的领导下,成立了青年改造碱地队,在碱场开始了一场向大自然的战斗。
第一个战役是灌水压碱。二百名青年在长达三十里的循环沟上灌水,昼夜轮班地看守。一个晚上,有一段支渠突然开了口子,水流汹涌,越冲越宽。青年们不顾水深水冷,跳进水里,手挽手,肩并肩,组成两道“人堤”,上边的青年运土、运草,终于堵住了口子,使水流入一畦一畦的碱方里,又带着盐分沉入了排碱沟。就这样,一千五百亩碱地普灌了一遍水,改造碱地战斗的第一个回合胜利结束了。
一千五百亩碱地,经过灌溉压碱、深翻、整畦,弄得平平整整,彻底改变了原来白碱茫茫、高低不平的荒凉模样。4月,播种时,青年们为了在这块处女地上播种多穗高粱,抢时间,起早贪黑地干。不懂技术,就向老农虚心学,结果仅用五天时间,就完成了一千五百亩土地的播种任务。
播种后第七天,这块从未长过庄稼的白碱地上生出了第一代幼苗。可是幼苗寿命不长,到第十天就死了一大半,剩下的也又黄又瘦,危在旦夕。青年们没有灰心,他们说:“就算这是万里长征的头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往前走。”他们又连续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的播种。结果,小雨一下,太阳一晒,碱性很快反上了地面,小苗还是一片一片地死去。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张增立、大队总支书记黑云亮等都来了,给了青年们多方面的鼓励,并和他们一起想办法。他们发现水渠旁边苗最多,找出了水足苗全的道理。最后确定先播种再浇水压碱;在幼苗周围挖成碗形,下小雨也能积水压碱,保住苗;挖大窝,多带原土,狠上有机肥,进行移苗;采用人工捕和药杀相结合的办法除治害虫。采用这些措施进行第四次播种的结果,出苗虽比前三次多了一大半,但仍然不是十成苗,这时再播种多穗高粱已经太晚了,于是他们又分别进行了第五次、第六次播种,补种上了大豆和黍稷,以后又见缝插针地种上了蔬菜,终于达到了寸土不闲,苗全苗旺。不久前还是一片一片白碱地,现在有史以来第一次穿上了绿衣衫。
洪官营青年发愤图强,苦干一年,终于干出了一个样子来,使自己所在的生产队摘掉了“穷帽子”,迎头赶上了富队。但他们并不满足于现有成绩,现在又从生产队接管过来五百多亩半碱地,并且建立了养猪场,养了三百多头猪,还成立了改碱技术研究组,决心要把碱地都改造过来,增产更多的粮食。(附图片)
上海三万市民在崇明岛围垦荒滩,这是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化学地理专业的师生正在进行土壤分析,为垦荒第一年能取得丰收创造条件。
新华社记者 杨溥涛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