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一条正确的道路——记几位医学工作者研究粪便无害化的经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2-03
第4版()
专栏:

一条正确的道路
——记几位医学工作者研究粪便无害化的经过
本报记者 田培植
一个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安徽医学院等单位的医学工作者组成的工作组,在1959年夏天到了安徽省全椒县,他们是去研究粪便无害化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们初步研究成功一套简便易行的粪便无害化的综合措施,目前正在安徽和上海等地推广,效果很好,既能杀灭血吸虫、钩虫等虫卵和伤寒、痢疾等病菌,搞好卫生;又能增积肥料,提高肥效,对保护群众健康和促进生产发展有很大作用。
最近,记者访问了这个工作组的几位同志,他们一致说,取得这样良好的研究成果,是因为走上了毛主席所教导的:知识分子应该到农村去这条正确的道路。
到农村去
到农村去,研究粪便无害化的医学工作者走上这条正确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安徽医学院赵韵闻教授向记者讲述了他的一段曲折的历程。
赵教授今年五十岁,解放前曾多次参加过防治血吸虫病的工作,奔走在浙江嘉兴、衢县一带,结果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没有做出成绩,学术研究也无进展。解放后,他参加了党和政府组织的血防工作队,从几次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中发现,粪便无害化是防治血吸虫等寄生虫病的总关口,而且也看到日本“改良便所研究”的一些零碎材料,于是他就和另一位教授开始了利用厕所使粪便无害化的研究工作。1956年,粪便无害化的研究工作列入国家规划,省卫生厅党组也作出大搞粪便无害化研究的决定。赵教授他们逐步破除了没有文献不能搞科学研究的迷信,从狭小的实验室里,走到广阔的天地——农村。
他们先后在安庆、肥西等地农村开辟了无害化的试点,有五、六位同志也加入了研究的行列。
1958年的生产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建立和人民生活的集体化,为除害灭病、为粪便无害化研究工作提出更迫切的任务,也创造了更有利条件,政治思想大革命进一步改造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意识,党对卫生工作有了更新的指示,1959年5月,召开了全国粪便无害化专业小组会议,决定发扬共产主义的协作精神,大搞粪便无害化研究工作。6月份,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安徽医学院和安徽省地方病防治所等单位组成粪便无害化研究工作组,深入到全椒县。粪便无害化研究工作从此进入了新的阶段。
投入劳动的熔炉
“参加体力劳动,是粪便无害化研究工作的一门必修课程。”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陈玉清教授,用这句话向记者概括了她参加体力劳动的深切体会。
今年3月,陈教授和大家一起,搬砖挑水、挖坑砌墙,修建了一个供一百人使用的无害化厕所。这是由她设计的,从粪和水一比五的理论出发,粪池修的很大,两个多月以后才能取粪,和春耕用肥的迫切需要产生了矛盾,他们就挑水担粪倒入第一池里,加快出肥的时间。可是粪池太大了,他们的体力又弱(社员都忙于春耕生产),十几个人累了半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池里才填满几寸。好容易一担一担地填满了,不几天,池底却漏肥了,他们又一担一担地挑出来才能修理。体弱的陈教授从头至尾参加了这些繁重的体力劳动,从中使她体会到这样做太误工费力了,促使她继续研究下去,后来发现水粪一比五的理论是缺乏根据的,再加上人的小便就用不了那么多水;又发现对每人每天的便量计算也是不切实际的,农村社员不同于机关干部,社员白天下田劳动,在厕所的实际便量自然减少了;还发现厕所修建的地点不适中,社员不去使用。根据这些新的情况,她和大家重新设计修建了一个厕所,省工、省料、缩短出肥时间,符合实际需要了。
通过实际的体力劳动,他们摸索出很多省工、省料、省时间的好方法,比如,原先三池式虫卵沉淀池,池之间相通的管道是用木塞堵住,定时拔开,让粪液流动。经过实地修建和操作,发现拔木塞又脏、又费力,还得计算日期,很麻烦,就设法改建为一池四格式自流化沉淀池,只要把粪便倒在第一格里,十几小时后从第四格里可以随时取用,大大方便了社员操作和生产用肥,也节省了不少建筑费用和劳力。
拜群众为师
共同的劳动,密切了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众的关系。全组同志,无论是教授、专家、助教、医师,都放下架子,拜群众为师。
初来时,工作组的同志们曾进行过水煮灭卵的试验。在一块空地上,修池砌灶,把粪便盛在一口大锅里,用煤和稻糠生火煮沸,效果非常好,加温到五十五度,粪便内所有的虫卵病菌,都杀灭得一干二净,又不影响肥效。大家高兴得手舞足蹈,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而又便于推广的方法。可是,社员群众的反映却非常冷淡。有的过来笑一笑就走开了,有的社员直截了当地批评说:真是怪事,锅子是煮饭吃的,你们拿来煮大便!医务人员们解释说,煮的方法最能彻底杀菌灭卵。社员们反问道:“不会再想想别的方法吗?”并且告诉他们,这里煤很缺,稻糠还有用途,烧掉了太可惜,还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别的无害化方法。当天,工作组的同志们开会,进行了总结。经过辩论,大家认识到,这种方法浪费燃料,不合群众习惯,便作出了新的研究方案。第二天,他们分头到田头和社员边劳动,边谈心,吸取群众的意见和无害化的经验。
向群众学习逐步成为医学工作者的一种自觉的行动。有的同志在公社温室里,看到社员用畜粪、杂草堆起来发热保温,就虚心学习,在此基础上研究成功利用生物热无害化的方法,就是把盛满粪便的粪缸,外面用杂草、垃圾和畜粪围住,经太阳一晒,温度提高,缸内的虫卵病菌杀灭了,外面的杂草和垃圾也化为肥料。他们每次设计一种新的无害化的模型、图样,都要举办一次小型展览会,邀请社员、干部们前来参观,借以听取群众的意见,作进一步改进。他们和社员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做群众的小学生,总结群众的经验,同时,举办训练班,给社员传授无害化和卫生科学知识。互相学习互相研究,丰富和促进了科学研究工作。无害化的方法由单一的厕所,发展到沉淀池、堆肥、生物热无害化等多样化的综合性的方法,而且学习群众的土办法,以土代洋,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操作技术简单了,成本造价也减低了,使这套无害化的方法经济适用,简便易行,能够广泛推广。
业务思想双丰收
深入农村,参加劳动,向群众学习,不仅使无害化研究工作找到了多快好省的途径,取得重大成绩,而且使医学工作者在思想意识上受到深刻的锻炼,提高了政治觉悟,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工作组副组长、二十七岁的谢谨灼告诉记者说:“我要把终生献给粪便无害化和人民的卫生事业。”他是1956年从广州中山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工作的。1958年开始研究粪便无害化时不安心工作,个人的兴趣是内科临床,认为研究粪便又脏又臭,又怕别人瞧不起。由于带着思想包袱,经常急躁生气,影响了组内同志的团结和研究工作。党总支书记崔静宜启发他说:“把眼光放远点,研究粪便是为了消灭疾病,保护亿万人民的健康,建设社会主义。个人的兴趣要从这里出发,不能以自己的喜爱和别人的看法为转移。”党的培养和社员群众的教育,沸腾的生活和火热的劳动,使他逐渐端正和巩固了专业思想。他反复阅读“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按照党的要求去工作,有了深一步的理解,也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热爱。工作组所有同志的思想面貌,都在日益起着深刻的变化。过去,在城市里见到掏粪的人就会捂住鼻子跑几步,衣服上沾一点尘土就要洗几遍,现在他们变了,不管是炎夏,还是寒冬,他们成天和粪便打交道,用铁杓舀来舀去,用玻璃管倒来倒去,观察、化验,化验、观察,他们跟农民一样,把粪便看成是宝贵的东西。
党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给研究粪便无害化的医学工作者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工作组的部分同志留在全椒县继续研究,大部分的同志已经奔赴各地,边推广、边试验、边提高,让这颗先进的种籽在各地开花结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