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读书札记 来自曾国藩幕内的情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2-04
第8版()
专栏:

读书札记
阿英
来自曾国藩幕内的情报
曾国藩在查办天津教案时的媚外,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惟有委曲求全之一法”(1870年6月28日复陈津案各情片),是在他去天津之前就已决定了的方案。这从来自曾国藩幕内,他的幕友史念祖写给英西林宫保询问天津教案情况的一份情报里,可以看清。
情报揭露了6月26日曾国藩得旨查办津案的同时,就接到总署(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连函”,“劝勿说有实据,恐成大变”,要曾国藩在查勘的时候,消灭可以作为帝国主义者在天津犯罪的一切证据。
曾国藩赴津前,“阻者、劝者、上言者、条陈者纷起沓进”,要他警惕,以免“略一失足,千古无底”。他“均不能听”,甚至不愿把这些进言者带到天津办案,“均面止勿往”。幕府们“初不喻何意。及睹临行一疏,有‘此次法国既伤多命,断难再认理屈’二语,始悟诸议不蒙下录者,看题早左矣”。就是说,曾国藩早有定见,幕府们劝他也要顾到民心的话,自然听不进了。
曾国藩到天津后,看到“天津民情嚣张如故,将打杀洋人画图刻板刷印斗方扇面,以鸣得意”(曾国藩《宝佩蘅尚书》),“虽经臣叠次晓谕,而其疾视洋人,尚难遽予解化”(6月28日曾国藩折),等等情况,果然复疏天津人民所控诉的帝国主义一切罪恶,
“并无实证”。又按照帝国主义的要求,“将守令革职交刑部”,“为釜底抽薪之妙策”。种种迎合帝国主义的媚外措施,使人民更加愤怒,“诅毒滋深”。
情报揭露了当时“夷情”,是“诡谲不定,专视我之强弱为进退”。事变发生,帝国主义者最初是害怕,“津事初起,各国震动,三辅汹汹,早慑其魄”。接着是看到守令果然照他们的要求撤任,就趁机进攻,“万端恫喝,百计诛求”。后来看到军队调动频繁,又“不胜仓皇”。归结起来,“观其乘机即进,见势即退,彼族初无定志,操纵之权,实操自我”。曾国藩在这样有利形势下,仍然要残酷地镇压人民,其坚持与人民为敌的卖国贼心肝也就可见了。
情报者史念祖也有一组诗(包括《书愤》、《天津道中有感》、《津门曲》、《津门十六韵》诸题),愤怒地痛诋清廷媚外(“南朝惯博金人喜”),曾国藩是秦桧当斩(“死生乞斩桧头悬”),并哀悼天津义士的受难(“可怜民命不堪论”)。他形容当时的惨象,简直是“黄昏吹雨天如泣,海水于今不忍流”。
情报原称“密复”,载《俞俞斋文稿》(1892)第三卷中,作于1870年。刊本后面加有情报者1884年的自跋,说明“天津之狱,大冤终埋。当时实情,年久易泯。因势位所在,从古慑人,或虑伤时,或惧媒祸,十百年后,不将令误国逃讥,殃民弭罪,而谄炎攀贵之辈,拈毫挟册,转得以支离粉饰之词,谀颂其间,坐使欺天下者更欺千古”。为使“后之贤者”明了“启衅之曲直,舆论之是非,当事之忠奸,夷情之真伪”,有必要将实情公之天下,这时曾国藩死去已经十三年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