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用正确的方法指挥生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2-06
第7版()
专栏:

用正确的方法指挥生产
龙邨
我们农村各级党组织,农村人民公社的每个干部,都要很好地领导农业生产,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指挥生产。
怎样才能做到正确的指挥生产呢?首先是要自觉地注意掌握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很多的,这里试举主要的几点来说一说。
第一,农作物是活的生物,是有生命的东西,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农作物的品种复杂,各有其自己固有的生长规律,地区的适应性、播种的季节、需肥量、水分、管理技术、成熟期也不一,人们不能随便违反它。冬天不能栽水稻,秋天不能种棉花,这是人皆尽知的。即使是基本按季节播种,早种迟种也大有区别。指挥生产要掌握这类特点,要注意季节,不违农时,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规律,才能把生产搞好。
第二,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支配。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人还不能完全战胜自然灾害,只能尽力抗御、避免和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台风、暴雨、旱涝、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都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我们指挥生产事先要充分估计到这个因素,注意气候,积极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或避免这种不利的影响。
第三,农业生产地区之间的千差万别,气温高低、常年雨量多少、无霜期长短各地都不完全一样,土质有粘土、沙土、沙壤土、盐碱土等等,地势有丘陵、有平原、有洼地;人口密度有大有小,平均占有土地有多有少;水利条件有好有坏;肥源有丰有枯;耕畜农具占有数量有多有少;群众的管理技术水平也有高低之分,这些特点,就决定了面积布局、品种安排、茬口搭配、技术指导上的复杂性和因时因地制宜的必要性。我们指挥生产一定要掌握地区之间千差万别和情况复杂的特点,要根据不同的地区实行因地种植,因地制宜地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因地制宜地安排农活。
这里讲的还是一般的特点,每个地区,每个公社、大队和小队都要研究自己那里的具体特点,才能做到自己对生产的指挥,符合客观实际。特别是有关生产改制,推广先进经验,制订增产措施,安排各种农活等方面,更要符合当时当地农业生产的具体特点,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达到预期的效果,把生产搞好。
要正确指挥生产,除了要掌握农业生产的特点之外,还要注意当前人民公社生产关系的特点。农村人民公社在目前阶段是坚持执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生产大队是人民公社的基础,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应该主要归生产大队。这是现阶段加强生产大队的基本所有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县或公社的领导干部,在领导和指挥生产时,千万要注意这个特点。这当然决不是放弃领导,放弃对生产大队的督促检查工作和保证生产计划的执行,而是提醒我们要领导得更好。比如,公社的生产计划,应该建立在生产大队和小队生产计划的基础上,不能主观制定。对于产量指标、面积规划、品种安排、技术措施等都应该上下结合,由上而下的提出方案,由下而上的讨论修订,并给下面一定的机动余地。又比如,就一个生产小队来说,在大队统一领导下,在保证完成生产任务的前提下,有权因地种植,有权制定技术措施,有权安排各种农活。我们在指挥小队生产时,就不能影响他们执行这些权利。
既要统一领导,又要给下面机动权,这是领导农业生产一个很大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区、作物、自然条件等是千差万别的。领导上确定的生产计划、指标、措施等,不可能完全照顾到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需要留有余地,让下面根据统一计划,因地贯彻执行。我们有些同志,往往强调要具体,就不注意给下面一定的机动,好像自己已经具体得不必下面再去具体了,这是不对的。我们做任何工作,在原则的指导下,都应该力求具体化,但是具体化并不等于绝对化。上一级组织已经很具体的意见,到了下一级组织,到了实际行动中,还需要进一步具体化。如果不给下面机动权,这从认识上来说,就好像自己把农业生产上的一切东西都认识完了,所以才不必让下面再去研究并按照他们自己的特点去办事。这显然是一种不正确的想法。我们提倡在统一领导下,给下面机动权,留有余地,就表示我们对农业生产复杂多变的情况有估计不足之处,所以,我们提倡领导生产具体化,不只是上面要具体化,下面也要具体化。原则的问题,要一步不让,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具体的问题,要启发、引导下面因时因地因事制宜,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保证更好地实现上级规定的原则。这也就是说,我们在指挥生产上的具体,决不等于什么问题都把下面卡得死死的,否定了下面的具体,把领导变成包办代替,影响到下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应该懂得:原则一定丝毫不能打折扣,原则的具体化又不是绝对化,抓紧也不是抓死,领导并不是包办。这些,都关系到思想方法问题。
要正确指挥生产,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作指导。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说。例如,点和面的问题。我们公社干部,注意抓点,这是对的;但是,点的情况,并不能完全代表面的情况,这一点也要想到。农业生产复杂多变,受地域性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很大。比如在夏季田间管理时,发现点上有虫害,但其他地方不一定都有虫害;点上草荒严重,但其他地方不一定有草荒。所以不能简单地拿点的情况推论面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农业生产上,在深入了解点的情况以后,还要了解面的情况,只了解点,不了解面,是不能简单地以点推论面的。要用点的经验来指导面的工作,更要注意点的代表性,注意比较点的条件和面的条件,也不能简单地把点的经验照搬到面。面也有各种不同的情况,所以,在以点带面的时候,还要摸清各种不同类型的点的情况,了解面的问题,做到以多点来指导面。点上的经验抓到后,用到同类地区的面上时,还要具体分析,那些适合面上用的;那些面上不适合的;那些是点上还没有的而面上有的;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
又如,耕作制度上的改革和继承问题。合理改革耕作制度,积极推广先进经验,这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是农业生产是一门科学,必须用科学的、具体分析的态度去对待它。对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耕作制度和生产经验,好的、合理的东西,应该继承和发扬,不合理的、过时的、落后的东西,应该有步骤地合理改革,决不能粗暴地一概否定。在改革时,要具体分析当地的土壤、水利、肥料、劳力、畜力、工具、群众经验等条件,凡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要首先积极地改变和创造条件,进行试验,当主要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试验已经成功以后,才能由点到面,由少到多,逐步推行。这样改革,才能真正达到有利生产发展,有利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我们要边改革,边继承,有利则改,无利不改,而且还要注意是否适合群众的需要,群众愿意则改,不愿意暂时不改,只有耐心等待,拿事实来说服,不能蛮干。
这仅是我们举的两个例子。类似上述事例在实际工作中还很多,都需要具体分析,而且要总结几年来的经验教训,将许多不相同的情况进行比较,以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能否正确地领导生产,指挥生产,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有高度关心群众利益的观点。生产搞得好与不好,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建设、人民生活和人民公社巩固发展的大事。因此我们对党对人民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指挥生产的时候,在制订和贯彻每一项增产措施的时候,都首先要考虑群众的利益,要讲究实际效果,坚决反对在指挥生产上的任何个人主义思想。
(摘自江苏《群众》1960年第23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