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历史的结论——影片《杨门女将》观后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2-14
第7版()
专栏:

历史的结论
——影片《杨门女将》观后感
班斧
鼙鼓动地,胡笳喧天,宋朝元帅杨宗保被西夏侵略军暗箭射死,西夏王王文正杀气腾腾地率领大军向宋朝边关压来……
“铁骑困边关,指日取中原”,这位发动不义之师的西夏王在当时不能不说是猖狂已极。
西夏王的猖狂,对于当时宋廷中那些只图保存自己的生命权位、完全不顾祖国与民族命运的败类来说,确收到了不小的效果。自称为“一生饱经风险,凡事万无一失”的国家大臣王辉,不是说“如今贼兵锐气方张,难于力敌”,要仁宗“不如暂时求和(其实就是投降),以保万全”吗?“往日里封赏把爵晋,争先恐后上龙廷”的将军们,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不都是怕丢掉了自己的脑袋,“装聋作哑”不敢领兵去却敌吗?就连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仁宗也被吓破了胆,打算与敌人订立可耻的城下之盟了……
这些历史舞台上的小丑,千年来,人民一直把他们当作反面教员来加以嘲笑与鞭挞。“遗臭万年”,这是历史给他们作下的严峻的结论。
真正的英雄是吓不倒的。
在祖国生死存亡之际,风雨飘摇之秋,以佘太君为首的杨门女将却不管自家牺牲多么惨重,化悲痛为力量,挺身而出,与投降派作面对面的坚决的斗争。佘太君并以百岁高龄要求挂帅出征,消灭敌人。《灵堂》一场写得极为成功。在这一场戏里,英雄的杨门十二寡妇面对着丧夫失子的巨大的不幸,不但没有被悲痛压倒,低吟凄楚哀怨的挽曲,反而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在昏瞆无能的仁宗面前,唱出了惊天动地的“出征!出征!快出征!”的战歌。
当投降派的代表人物王辉百般阻挠太君出征,说什么“……老太君此番出兵,若不败于西夏,下官情愿摘下这顶乌纱帽,从今以后,子孙三世永不入朝为官”的时候,老太君就十分鄙视地对他说:“我杨家只知忠心报国,那有乌纱可摘”;并再次请求仁宗当机立断,准许她挂帅出征。
正由于杨家将的驰骋沙场,出生入死,祖国始得转危为安,人民始得避免披发左衽的厄运。凯旋回朝的时候,杨家将唱着“松柏长青花繁茂,看国家干城一门英雄!”这个唱词是人民批准的,是人民的心声。杨家将留芳千古,也是历史的公正的结论。
我们中华民族是酷爱和平的民族,但也是勇敢的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我们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是不可侮的。那一个人要敢对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舞刀弄棍,那《杨门女将》中西夏王王文的可耻的下场,正是他的最好的前车之鉴。
现在这个影片里,较之《百岁挂帅》(原名《十二寡妇征西》)增加了一个采药老人。这个人物增加得很好。他表达了当时广大的人民对杨家将的爱戴之情,并在穆桂英、杨文广等寻找栈道、袭击敌营、取得战争最后胜利的这一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作者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无可争辩地证明了由于杨家将是在进行反对侵略的正义的战争,因此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与支持,这是杨家将能战胜强敌、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而西夏王王文发动的是不义之师——非正义的战争,因此必然遭到人民强有力的反对,所以敌人横行不久,就被烧死在人民正义战争的熊熊烈火之中了。
“不义之师,焉得不败!”这是历史的又一正确的结论。
杨家将是历史故事。在文艺作品如何写历史故事的问题上,是存在着两条道路的斗争的。资产阶级写历史戏,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颂古非今,妄图歪曲历史的真实面貌,篡改历史的正确的结论,阻碍社会前进。电影《武训传》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无产阶级的艺术家写历史戏,则是为了通过美的艺术形象,揭示历史的发展真实面貌,把历史的正确的结论告诉给现在的人民,培养人们的革命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政治服务。《杨门女将》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
历史的结论是严正的,但也是公平的,因为不论在什么时候,掌握着青史褒贬之笔的总是伟大的人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