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最后胜利在望——记上海钢铁战线夺取全年大捷的生产情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2-21
第3版()
专栏:上海通讯

最后胜利在望
——记上海钢铁战线夺取全年大捷的生产情景
本报驻上海记者
岁末,黄浦江两岸炉火熊熊,钢花飞舞,上海十万钢铁工人最后的总攻击正在全线展开。为了夺得1960年全国钢铁生产的更大胜利,上海钢铁工人光荣地肩负了更繁重的炼钢任务,决心作出更辉煌的贡献!
他们,向严寒要钢,向时间要钢!进入12月,新纪录从炼钢炉前接踵传来,很多车间普遍地连续地高产。钢产量最大的上钢一厂,三个转炉车间几乎天天高产;著名的上钢三厂第二转炉车间,纪录更为惊人,成绩仍然领先。全市钢的日产量步步上升,接连达到今年以来最高水平。胜利在望,摘下今年钢的跃进果子就在眼前了!
两兄弟打成平手
夺取全年胜利的劳动竞赛,在炼钢炉前进行得十分激烈。特别是在上钢一厂第二和第三转炉车间两兄弟之间,更是赛得难分难解。
12月1日,在全厂决战誓师大会上,连续两次夺得红旗的第二转炉车间工人代表提出:要用钢水把红旗浇在自己的炉子上。话音刚落,第三转炉车间工人徐祥林跳上了台,说道:“我们车间三千多人,要把红旗夺过来插到我们的炉子上!”
正是,棋逢对手:论设备条件,两个车间大体差不多;论干劲,11月份都提前超额完成了炼钢计划。不过第二转炉车间稍稍多生产了几百吨钢,暂时领了先。现在,双方都决心继续比一比,看谁在完成全厂全年计划的最后决战中贡献最大。
会后,第三转炉车间工人一鼓作气,开头就占优势,1日、2日两天,超过对手一百多吨钢。3日开始,第二转炉车间立即狠狠追赶,把差距缩短到只有几十吨。接着,又是第三转炉车间领先。每班每小时都有被对手赶上的可能,从车间党总支书记、主任到炉前工人、广播员,不断打电话询问对方的生产情况。吃饭的时候,“战报”前面站满了炼钢工人,边看、边议论、边盘算着今天还要生产多少钢,才能保住优势。
7日,竞赛到了最紧张的时刻,突然,第三转炉车间四号和五号化铁炉发生了故障。马上打炉?不行!化铁炉开得少了,铁水就供应不上转炉,就要被对手超过,就要影响全厂计划。在这紧张当儿,车间主任和总支书记立即分头到炉前和工人商量,工人们马上采取紧急措施:把四号和五号炉子漏风、漏水的地方堵住,随时加强维护,先顶住,待另外两只炉子修好后再打炉!与此同时,又组织力量突击抢修另外两只炉子。当两只炉子抢修好的时候,四号和五号炉子还在正常生产,从而保证了车间生产继续上升。到9日止,第三转炉车间仍然超过对手一百多吨。只要再过一天,上旬就可以取得胜利了。
第二转炉车间工人,岂肯轻易失去红旗。就在10日最后这天,发起了猛烈的攻势。上下三班工人一下子就把百多吨钢抢了回来。十天一结算,反比第三转炉车间多了八吨钢!
两兄弟基本上打成平手。
冷不防,第一转炉车间从旁“杀”来,把红旗夺了就走。原来,在两个车间你追我赶赛得正热烈的时候,第一转炉车间工人闷声不响,猛干了十天。全厂一评比,第一转炉车间十天就完成了全月计划的37.39%,最高。
生产第一线上的议论
在决战激烈进行的时刻,各厂各车间的指挥员身临前线,和工人们一起议论夺取胜利的良策。
9日夜里,一辆大卡车正在从上钢一厂通向上钢三厂的公路上奔驰。车厢里人们议论纷纷,三厂第二转炉车间党总支书记、值班主任等领导人员抓住时间,和工人们正在商讨着如何赶上一厂。原来,一厂第二、第三转炉车间前几天的一场竞赛,把他们这个全市著名的老红旗车间抛在后面了;现在,他们刚从一厂取经回来。车厢里的议论,从下决心、鼓干劲,转到了研究一厂有那些先进思想和先进经验,如何用到自己的生产上。甲班的干部和工人学习得最认真,议论得最激烈。
红旗车间的工人,干劲真是大得冲天。12日,甲班工人决心要创造一个惊人的成绩:班产钢五百吨,超指标一百吨!
班前,车间总支副书记、工长、炉长和工人们分头展开了议论,分析了今天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确定了措施。一阵简短的商量以后,攀高峰的战斗就在甲班揭开了。车间里,成排的转炉摇摆着庞大的身躯猛吼起来,口里喷吐着烈火浓烟,吹炼时间一炉比一炉短。铁水需要量一小时比一小时多了,化铁炉工人使出了浑身本领,源源不断地把铁水送到了转炉。
半个班的时间过去了,车间的喇叭里响起了:四小时产钢二百七十一吨,上半班夺得了很大胜利!车间总支副书记袁洪海,马上召集甲班值班主任、化铁炉和转炉工段的工长,就在炉前的广播室里开了一个班中会议,研究后四小时的战斗。
广播室左边是一座连着一座的转炉,对面是成排的化铁炉,战斗尚在紧张进行。班中会议开得简短有力,大家一致同意把班产计划从五百吨再提高到五百六十吨。广播员把话筒从总支副书记嘴边移到值班主任和工长们嘴边,顿时,总支书记的号召,值班主任的作战布置,工长们的响亮保证,马上就在车间里广播开了。
喇叭里响起了工长们向总支副书记的保证:能,一定能超过五百六十吨!炉前炉后的工人都兴高采烈,浑身格外有劲。喇叭里响起了化铁炉工长向总支副书记汇报的声音:化铁炉吃得多,料跟不上了,料车装得浅,马上要装满。运料工人和上料工人马上响应工长号召,料场上更紧张地战斗起来。等到会议结束,工长回到化铁炉工段时,一个个的料车都装得满满的。
八小时战斗下来,全班产钢五百七十一吨,创造了今年以来全市大型转炉车间班产量的最高纪录。
一炉一个战斗
在全国小型平炉炼钢红旗——上钢一厂平炉车间里,更是一炉一个战斗,一步紧扣一步地争分夺秒。
11月份,他们创造了大跃进以来月产最高纪录。炼钢英雄们立下雄心:12月份再超11月!可是,两只炉子月初都要大中修,原计划每只拆修时间是一百零五小时,作业时间比上月缩短了。这真是硬钉子,大困难。首要的任务,是缩短修炉时间,挤出更多的时间来炼钢。
要修得快,先要拆得快,拆得快的关键是爆破。而自己车间里一共只有两个爆破手,力量不够。解放军某部闻讯,马上选派了九名爆破能手前来支援。
12月1日子夜,二号平炉放出了最后一炉钢。爆破手高胜法、潘阿玉和解放军的爆破英雄们早已打好了爆破眼,炉火一停,迅速地埋下了雷管。轰,轰,轰……一阵爆炸声,修炉的战斗全面打开。仅仅经过七十八小时的突击,二号炉提前修好了,创造了空前未有的大中修新纪录。紧接着,一号炉更以七十三小时半创造了更高纪录。
修炉战役刚结束,工人马上点火烘炉,开始夺钢战斗。一开炉,炉前工人又创造了炉子在青年期的奇迹:冶炼时间平均不到六小时,每天出八炉到九炉钢。
大家盘算:一直保持这样“两天八炉、一天九炉”的高水平前进,12月可稳超11月。可是,到了11日夜里,当他们在为这天的第八炉钢——最后一炉钢紧张加料的时候,加料机坏了。这时到零点还有五小时十八分钟,必须在这样短的时间里抢出这炉钢。
在炉前平台上,甲班党支部书记王迟立即召集了值班主任、炉长开个紧急会议。
会一散,平台上不知从哪儿已经涌来了一百多人,排成一字长蛇阵,冲着熊熊的炉火,投掷废钢、铁屑了。
支部书记王迟呢,赶到行车领航员孟献宝面前,请他们协助。老孟把胸脯一拍:没问题,只要化铁炉有铁水,保证什么时间要就什么时候到。王迟又赶去找化铁炉开炉工张继飞,张继飞不等王迟开口,就说:我们铁水已经准备好了,只等行车来吊走!当王迟刚刚回到炉前,行车已经吊着铁水包,当,当地送来了。
深夜十二点钟不到,炉子准时放出了最后一炉钢水,全天保证出了八炉钢。
“一碗姜汤暖人心!”
夜深,当人们在温暖的被窝里酣睡的时候,战斗在钢铁厂露天料场上的工人们正忙着给化铁炉送去生铁、焦炭和石灰。座落在黄浦江尾旷野上的上钢一厂第三转炉车间,这时料场上显得格外空荡,一阵阵寒气猛烈地袭击着人们。能有一碗热热的姜汤喝喝该又是多好呵!
突然,喇叭里传出了:“请大家去喝姜汤!”不一会,头戴白色披风帽的工人们,三五成群地来到料场的休息室。猛一抬头,不由得惊奇起来:哎哟,张书记,是你呀!
在这深夜三点多钟最冷的时刻,第三转炉车间后勤支部副书记张长生和炊事人员,用大桶及时送来了姜汤。大家拉下了手套,笑盈盈地双手捧着碗,慢慢喝着。用生姜、胡椒、红糖等做成的姜汤,热气腾腾,又辣又甜,工人们喝进肚里,只感到阵阵热气从体内迸出,面庞渐渐发红了。
一个月来,每当下大雨或深夜特别寒冷的时候,第三转炉车间的党总支副书记、车间副主任等人,就这样带着干部和炊事员,给工人们送姜汤。姜汤暖着工人们的身体,党的关怀更温暖了他们的心。他们边揩嘴,就边议论起来:
“一碗姜汤暖人心!”
“喝了这碗姜汤,我心里有数!”
天气越来越寒冷,生产越来越紧张,全市各钢铁厂的领导干部和后勤工作人员也越来越关心群众的生活。他们拿出了奋战高温时抓防暑降温那样的劲头,做好了冬令防寒保暖工作。他们把食堂办得更好了,把热腾腾的饭菜送到炉前的休息室,在露天料场上搭起了防寒的竹棚,生起了烤火用的火炉……。工人们吃得好,穿得暖,战斗起来精神格外饱满。(附图片)
全国大型化铁炉标兵、上钢三厂第二转炉车间一号化铁炉炉长李宗佑(前右二),和工人们一起研究维护好化铁炉水箱的问题。他们经常做到“看看、摸摸、敲敲”,及时防止水箱堵塞,永保畅通
本报记者 夏道陵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