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以大地为科学研究场所 农场做培养学生园地 华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在生产中扎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2-23
第4版()
专栏:

以大地为科学研究场所 农场做培养学生园地
华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在生产中扎根
本报讯 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为贯彻科学研究为生产服务的方针,于1958年从广州迁到热带作物生产的中心——海南岛儋县。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培养热带作物技术人才的高等学校——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建立了试验基地和一些中间试验工厂,正在兴建一个现代化示范农场,使研究、教育、生产劳动三者密切结合,彼此促进,获得了很大发展。
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所在的海南岛儋县宝岛新村,周围是以种植热带作物为主的国营农场和人民公社,研究所本身也拥有可以大量发展热带作物的土地。在这样的生产中心扎根,就为科学研究工作密切联系生产实际、为生产服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研究所过去在广州时,只能把温室当作主要试验场所,把盆播苗作为主要试验材料,加上不少研究人员漠视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追求所谓高深的科学理论,极少深入现场,以致研究工作开展缓慢,能够在生产上应用的更少。扎根在生产中心以后,建立了试验基地和示范农场,研究人员担任生产队长,经常和工人同劳动,和热带作物相接触,不仅增长了在文献上学不到的生产知识,提高了领导生产、组织生产的能力,而且随时能够发现生产的需要,加强了科学研究为生产服务的观念。
研究所迁所前的1956年,全所完成的三十七个研究项目,可以用于生产上的仅占16.2%;迁所后的1958年,完成了五十个项目,可以推广到生产上的跃为92%;去年完成的九十四个项目,可以推广到生产上去的比例提高到93.6%;今年上半年,提前完成了全年研究项目的60%,绝大部分也都是与生产紧密结合的。
这个研究所在迁到海南的同时创办的热带作物学院,也由于处于热带作物的生产中心,具有比在城市办农业大学更多的优越性,学院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到国营农场、试验基地参加体力劳动、专业劳动、生产实习和试验研究,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以前,就获得丰富的生产知识和专业知识;在学习理论知识以后,又可以把所学的马上在生产中检验和应用,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学生在学院时就已经熟悉了今后服务的生产对象和工作条件,毕业以后就能更快更好地负担分配给他们的工作。同时研究所的研究员直接或间接参加了教学工作,能够最快地把研究和生产上最新成果传授给学生,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学院还经常就近组织现场教学和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老工人和生产领导干部讲课,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深刻和生动。因此,学生的成绩很好。1959年度第一学期成绩优良的学生占65%,有些班级占到80%以上。学生的生产知识更是丰富,许多三年级学生还没有学到热带作物栽培方面的课程,通过生产实践,就掌握了多种热带作物从播种、育苗、定植、管理等一系列的技术和知识。
研究所、学院在生产基地上扎根,对促进研究人员、教师、学生和工人相结合,进行思想改造,加速实现知识分子劳动化也大有好处。现在,这里的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普遍养成了劳动的习惯和艰苦朴素的作风,不少人都和工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管是采集种子,育苗,在野地上开荒,经常都可以见到他们和工人一样在辛勤劳动。一位研究人员用这样的话描述自己的转变:“过去我们是人在海南,心在广州;现在无论到哪里,惦记着的是海南,是我们亲手栽培的作物!”
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生物研究所新繁基点工作组的工作人员,从1958年就到新繁县新民公社落户扎根。图为基点工作组工作人员和新民人民公社党委第一书记罗世发(右二)等在田间进行水稻高产总结。
               新华社记者 黄陆衡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