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二十年的老模范——记山区党支部书记李堂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2-23
第4版()
专栏:北京通讯

二十年的老模范
——记山区党支部书记李堂的事迹
本报记者 孙世恺 陈彤
汽车在公路上迎风奔驰,群山由远而近。我们随意向坐在身旁的一个中年人请问:“到马安公社西关上生产队,还有多远?”“你们去找李堂吧!”当我们笑着点点头证实他猜对了的时候,这个中年人又兴致勃勃地讲下去:“他是我们这里的老模范,从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干了二十年党支部书记……”
同路的好多人,谈起李堂来都很熟悉。这更引起我们对他的敬重和迫切访问他的心情。我们沿着汹涌的拒马河穿过五渡桥,才到达崇山峻岭环抱的山村——房山西关上。当我们走进村北头一所房里,从烟火缭绕的灶前站起一位老年人。他的脸上堆满了辛勤劳动留下的皱纹,戴着旧毡帽头,穿一身黑棉衣。他就是李堂同志。他曾经十四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得过八枚奖章。
样样事从实际出发,无往不胜
西关上生产队,位于拒马河畔的群山环抱中。这里山高坡陡,石厚土薄,耕地大部分是傍山打埝用石头码起来的小块梯田,十年九旱。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如何领导好生产?二十年来,李堂积累了一条重要经验:高度的革命热情和实事求是的精神相结合。他常说,掌握好了这一条,过去打鬼子闹革命百战百胜,现在领导生产也能连年增产。有一次,他到乡里开会,有人提议开河滩种水稻。他想这是件大好事;但要从实际出发,仔细研究一下。散会后,他迎着西北风,沿着拒马河独自往回走,在乱石成堆的河滩上转圈查看,细细一算:要开出这乱石丛生的河滩,最少得三千多个工。可是全村只有六十多个劳动力,别的活茬不干,也得三个冬季才能完成。这样不仅当年得不到利益,还要影响其他农活。怎么办?他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他向四周一望,看到了周围的群山,他猛然想到许多山洼有土,假若开成坡地,既省工又收益快。他赶回村里,立即召开支委会进行研究。随后,又召开社员大会讨论。大家的认识统一后,便组成了三个组上山开荒。大干一冬一春,开出了五十多亩梯田,种上了谷子和杂粮。收获了上万斤粮食。从这以后,西关上生产队每年秋后都开荒,扩大耕地面积。邻村的社员看到西关上的粮食连年增产,都称赞说:“人家有个好支书!”
深知李堂的人,对他善于掌握天时地利种庄稼的本领,都表示钦佩。今年入春就大旱,平原地区在清明节前,都点种上玉米,唯独他们还没动手。有的干部着了急,再三催促李堂说:“今年种玉米可居下游啦,赶快抢种吧!”李堂却胸有成竹地说:“种庄稼要抓节气,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节气。咱们山区是埝托着的地,不像平川那样一块玉似的土,种早了不爱出苗。”到了小满节气,他便亲自带头下地排水点种。有些青年担水点种累了,他就坐在地头上,给他们讲抗日战争时期对敌艰苦斗争的事迹,鼓舞大家的情绪。就这样,半个月便抢种上二百八十多亩玉米。玉米刚出苗,李堂提议及时施肥。这时有人反对说:“施肥太早,天旱要烧死苗。”他又耐心地说服大家:“咱施的粗肥,既抗旱又抗涝。”过些日子,社员们看见庄稼长得绿油油的,都高兴地说:咱们的书记真是领导生产的能手。
把政策交给群众,一推百动
在二十年的基层工作锻炼中,李堂深深体会到,党的干部要善于把党的政策交给群众,变成群众自觉的行动。远在抗日战争时期,组织人力物力支援前线时,他总是把党的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使群众领会到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自觉自愿地执行。现在,他领导生产也是如此。
今年初,李堂到北京参加农业群英会时,听到上级指示山区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大办农业,还要多养牲畜,迅速改变山区面貌。他当时心里非常高兴。回村后,便和队干部商量,决定实行“三包一奖”,自繁自养扩大放牧群。接着,他又在社员大会上,报告了多养牲畜的好处,把发展畜牧生产的办法交给群众。李堂还亲自召开羊倌座谈会,向羊倌详细说明放羊实行包增重、包接羔成活率、包羊粪积肥和超产奖励的意义,并对他们提出了具体要求。羊倌们个个鼓足了劲,表示要等秋后
“看齐”!从这以后,羊群由三群扩大到六群,羊倌们放牧得更加精心,冬占棚、夏占场,展开了你追我赶的竞赛。羊倌穆秀庭去年放羊受到表扬,今年更加积极,二八月放阴坡,十冬腊月放阳坡,两三天一垫圈,羊粪积满了场。四十六岁的老羊倌隗有金,在母羊下羔时,还亲手接胎包。头九个月,他一连接了四对羔,超产十一只。李堂听说以后,立即在社员大会上表扬他,并且把奖励兑现,发给他双奖。12月上旬,生产队总结一年生产成绩时,全年母羊共产羔一百三十七只,二百九十八头包产羊共增重二千零八十五斤,羊倌积肥共超产五万九千多斤。加上猪牛牲畜的发展,畜牧收入已占全队总收入的60%以上。
勤勤恳恳一切为公
李堂经常对西关上生产队的党员说:“干革命就要准备吃苦,我们今天吃点苦,是为了将来子孙后代不吃苦。”这位久经锻炼的老支部书记,二十年来一直保持着党的艰苦朴素的作风。
初次到他家中访问的人,知道他全家老少九口人,却看不到他的老伴和孩子。仔细一问,才知道他们原来还住在山上。合作化以后,一些过去长期住在山上的社员都下山了,别人也劝他全家搬下来。可是他看到村里房子太挤,就尽先让其他社员住。他的老伴带着几个孩子,至今还住在十六年前在山腰搭起的几间茅草屋里。他还说,这有好处啊!叫咱后代儿女也知道老一辈经受过的困苦生活,好更热爱今天的好日子。
李堂一贯克己奉公。在高级社以前,因为他家中人口多,生活比较困难。可是不论工作多累,他从来不要补助。高级社成立以后,按规定支部书记、生产队长和会计等干部,每人每年可补助八百个工分,李堂坚决不要。有一年,他因身体多病,加上工作忙碌,全年才作了五百个工分,比别人少五分之四。到年终决算时,社员们提出按照规定给他补工分,他却要求把工分补助给孩子多、劳力少的会计。在队干部和社员再三地劝说下,他才勉强接受补助三百个工分。这些年来,他不论到北京或去房山县开会,从不肯领生活补助费。有一次,到北京参加全国劳模会,大会发给他十元零花钱,他想:“这钱是毛主席给的,不能瞎用。”当时,就拿这笔钱置了日用品和文具。回村后,他把这些东西都发给队干部和学生,并鼓励大家说:“这是毛主席对我们的关怀,我们一定要更加努力搞好生产,报答毛主席的恩情。”
李堂在生产队的工作中,时刻注意勤俭办社。在一次队干部会上,有人提议买个收音机。李堂不同意。他说,人民公社大了,可是用钱的地方也多啦,富日子要当穷日子过。现在有些钱,应该先给小学校盖几间房子,让孩子和成年人,都有个学习的地方。大家一听觉得有道理,都同意李堂的意见。当校舍盖起来了,队干部都说:“书记坚持勤俭办社太对啦,当初要是买了收音机,可就没有今天这个学习地方了。”
关心社员胜自己
在西关上生产队,和社员们谈起李堂同志的事迹时,总是听到这样的赞扬:“老书记不仅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首先想到群众,一直到现在还是那样,关心社员胜过关心自己。”
天冷了,李堂同副支部书记李高、生产队长李文一起,挨门沿户到社员家中去访问,了解大家准备好过冬没有。他们发现常年患病的隗福印家中的棉衣还没有做好。李堂说,这样家户百不挑一,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他和队干部研究后,报请公社从公益金中拨出五十元钱,补助了隗福印。有一次,贫农李山外出做工,他的妻子生孩子一时没人照顾。李堂知道后,就和村妇联主任商量,派人去伺候。事后,社员们和他开玩笑地说:“你这个支部书记,连生孩子都管。”
他关心社员,社员们也十分敬爱这位支部书记,李堂有病时,大家连夜到外村去请医生;他工作太忙时,社员总是劝他多休息。一天夜晚,他要到管理区去开会,当时河水很大,有些青年要求送他过拒马河。他怕推辞不掉,就悄悄地溜走了。可是等他到了河边一看,青年们早在等着他了。
× × × ×
李堂从小给地主扛活,受尽了苦难。1937年,八路军在这里开辟革命根据地,他受到党的教育,第二年就参加了革命活动。1940年光荣入党,不久担任了支部书记,领导群众对敌斗争,昼夜掩护革命干部,传送情报,又动员人力物力支援前线,打击敌人。同时,他在党的领导下组织群众发展山区生产,抗灾度荒。1958年在联村高级社的基础上,他又发动全村社员参加了人民公社。在生产劳动中,他事事都作榜样,遇到困难时,又首先想到群众。就这样,二十年来,他一直受到群众的爱戴,成为房山县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附图片)
西关上村生产队的社员们,在李堂同志的领导下,把一切生产准备工作提前作好。这是社员们在打埝,整修梯田地边,准备明春耕种。
本报记者 纳一 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