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南京日用品工业枝繁叶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2-24
第2版()
专栏:江苏通讯

南京日用品工业枝繁叶茂
苏新
熟悉地方土特产的人,在谈到南京的时候,很自然地会想到著名的板鸭和云锦。其实,南京的土特产,特别是南京新兴的轻工业,却早已不是这两样东西所能代表的了。在这六十年代第一年的岁末,如果你到城里郊外的大街小巷去逛一逛,不但会发现在钢铁厂、机器厂的一旁,有许多挂着地方国营和公私合营招牌的肥皂厂、纺织厂、搪瓷厂、无线电厂,而且还会看到更多的社办工厂。如果你再到新街口或鼓楼百货商店去走一走,又会看到在橱窗里,在货架上摆着的南京出产的日用工业品,像“熊猫牌”收音机、“紫金山牌”闹钟,……它们已成为南京人民心目中所喜爱的日用品,有的在全国各地以至在国外都有了相当的声誉。
“名牌”行列中的新兵
久住南京的人,都知道解放前的南京既没有钢铁工业也没有什么轻工业,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国民党首都,不过只有两家专靠搞棉纱投机赚钱的纱厂,合起来只不过三千个纱锭;而当时仅有的一些轻工业品,质量也十分低劣,袜子一穿就通,毛巾一用就坏,人们讽刺为“过街通”袜子和“鱼网牌”毛巾。解放以后,南京的轻纺工业已经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经过连续三年的大跃进,轻工业的队伍迅速成长、扩大,愈来愈多的“南京牌”在市场上出现了。如今,不论是在像中央商场这样的老商场,或是在鼓楼、山西路新辟的百货商店里,都有长江牌的香皂,鼓楼牌的牙膏,雨花牌的钢笔,紫金山牌的闹钟、脸盆和口杯,还有南京牌的电池和金笔。……冬令季节里人们需要的毛线,是南京出的“长江牌”,保护皮肤用的牡丹香脂、芭蕾霜,也是本地的产品。南京市场上出售的三十二种主要轻工业品中,除了钢精锅、电筒、毛毯本地暂时还不能生产外,其他的都开始有了南京的牌子。至于那些小百货、小五金商品就更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了。从鞋帽、服装到桌、椅、家具,从菜篮、米箩到锅、碗、瓢、勺,从糖果、糕点到儿童玩具,从运动器具到文具纸张,品种愈来愈多,算一算不下二千四百多种。
解放初期南京的消费者们走进百货商店,总是习惯购买上海、天津等地出产的老名牌,但现在,人们到商店选购日用品时,也开始打听起南京的新名牌了。今年来,南京自己生产的日用工业品中,已有一部分开始跨入了名牌行列。像工农兵牌汗衫,已在缩水和外观等方面,赶上了老名牌“鹅牌”汗衫,其他,牡丹香脂、解放篮球、鼓楼牙膏、孔雀被单、天鹅绒、真丝绒等产品的质量,也在某些指标上,分别赶上了全国同类名牌货的水平。
“南京牌”跨上跃进马
为什么工业基础很差的南京日用工业会有这样的发展?当你带着这个问题去走访这些工厂时,职工们会兴奋地告诉你:这是总路线的威力。你看,自从1958年大跃进以来,在南京市轻工业战线上,几天生产一个新产品、几天补一个缺门的奇迹,真是不胜枚举!国民党伪资源委员会曾经花了十三年时间,想搞一个制造收音机的工厂,结果到了临解放时,还是只能替美国人装配装配“飞哥”牌收音机。而在大跃进的1958年,南京出了个东方无线电厂,只花了十几天时间,就开始试制收音机了。这家工厂是由三个复员军人和几十个民办学校的学生,在党的大办工业的号召鼓舞下创办起来的。当时,他们借用了一家印刷厂的几间房屋,用几张临时搭起的台子,晚上,趁国营大厂休息时去实习操作,白天就请国营厂的老师傅们给他们上课。短短的十二天,原来什么都不懂的人,基本上掌握了单项操作,办起了一家生产收音机的工厂。到三年后的今天,这家原来只有几十个人的小厂,已经发展成了八百多人的初具规模的工厂了。
在中山南路上,有一家金陵橡胶厂,看看它今天的生产规模,谁又会相信三年前它不过是一个三个人的胶鞋试制小组呢?那是在1958年4月,南京玻璃厂一个附属车间——热水瓶橡胶垫车间工人姚怀义和史功甫,受了大跃进的鼓舞,决心要为南京轻工业补上一个缺门——套鞋,于是在车间党支部的支持下,以他们两人为主建立了一个技术研究小组,便迅速开始了试制。做胶鞋,首先要有个机器把橡胶轧好,他们没有,用一架很小的旧滚筒改装成一台轧制机,胶轧出来了,要有硫化缸把它蒸熟,那么大的锅炉一时哪里去找,他们便用一口锅来蒸;第一次,橡胶全部蒸化掉了,第二次用个小铁箱装起来蒸,还是不行,第三次,有人建议放到厂里烘玻璃的窑里烘,结果又烘糊了……就这样,一共经过十次失败,他们终于搞出了第一双套鞋。“有了第一双,就会有第二双、第三双”。1958年那年,他们这个厂共生产了几千双胶鞋,去年又发展到二十八万六千多双,今年十一个月里,他们已经生产了四十八万多双了。今年南京市场上出售的胶鞋,有一半就是这个厂出的“长江牌”。
好些,再好些
跨入六十年代的第一年以后,南京的轻工业在连续两年跃进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全民大闹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运动中,南京市的轻纺工人雄心勃勃地提出了“立大志、鼓大劲、攻尖端、赶名牌”的口号,他们决心叫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轻工业,出现更多的赶上名牌的产品,叫南京牌愈来愈得到消费者们的喜爱。在许许多多轻工业工厂里,工人们设擂比武,立下了雄心壮志。南京针织内衣厂出的“工农兵牌”汗衫,长期以来除了外观一个指标比“鹅牌”汗衫要稍好些外,其它都不如“鹅牌”。这一次,他们为了叫“工农兵”赶上“鹅牌”,为了经常激励自己,把“鹅牌”汗衫一件件挂在走廊上,并且把它和自己厂的产品列表对比,挂在一起,他们说:“一天不赶上名牌,我们一天不把它们拿下来!”半个多月以后,终于在缩水率等方面赶上了“鹅牌”,实现了他们的愿望。
和针织内衣厂一样,全市轻工业工人掀起了比名牌、赶名牌、创名牌高潮。许多职工为了使产品赶上名牌,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革新迷”“赶名牌迷”;许多工厂的工人在赶名牌以前,首先学习了兄弟地区、兄弟工厂的先进经验。南京金笔厂过去是一家只生产钢笔的工厂,要生产金笔,特别是要使自己的金笔赶上上海的英雄牌,这是何等困难的事啊!但是,当这个厂的老工人们集体讨论设计以后,他们却决心要设计出外形、质量上都能“独树一帜”的金笔来。在试制过程中,攻破“漏水温差”这个关键是决定性的一仗。负责攻关的田友根老师傅经过五天的试验,都没有成功,但他毫不灰心,坚持试验。一天晚上,和他一起试验的工人们几次三番劝他去休息,甚至最后把车间的门闩上不再让他进来,但他为了试验出第一支南京牌的名牌金笔,把门撬开又跑了进来。这个厂的工人们,就是以田友根师傅这种大胆革新的劲头,冲破了试制名笔的技术关、设备关,使南京金笔在五个月中不仅试制了出来,而且在某些质量指标上赶上了名牌。旅大玻璃厂生产了一种套料玻璃杯,透明美观、艺术性强,南京玻璃厂为了学会生产这种玻璃杯的技术,特地从在广州举行的展览会上买回了样品,仔细加以研究,并且专门组织一个小组到旅大学习,回来以后,排出八项追赶指标,一项项学习、一项项赶,现在在套色、杯型、应力方面已掌握了老大哥厂的本领。正确电池厂在提高南京牌电池质量时,上海汇明电池厂还特别派人来帮助,给了他们很大支援。
一支新军突起
随着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的到来,社办工业的队伍正在成长。这支新军的突起,使日用工业品生产战线的阵容大大加强了。
那是今年4、5月间的事情,各地区先后建立了城市人民公社,全面地组织了经济生活,办起了工厂、办起了食堂、托儿所。许多家庭妇女走出了厨房走进了工厂,许多过去只是消费日用品的人,现在变成了生产日用品的积极分子。下关人民公社三汊河地区有七十多个家庭妇女,她们过去有的是船民家属,有的是街道居民,以往,她们每次到百货商店去,总喜欢选购那柔软的毛巾啦、手套啦等等日用品,但却从来不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生产出来的。自从她们七十多个人办起了棉织厂以后,只不过个把月时间,就学会了织毛巾、织手套的技术,而且还和老大哥厂——南京毛巾厂挂钩竞赛,使自己厂里出的大路货毛巾的质量,达到全市棉织业的先进水平。她们在办厂以前,如果以每户一年用两条毛巾算,一年要用毛巾一百四十多条,而自从办起了工厂到现在的二十多个月中,她们已生产了近三十万条毛巾,足够供应全市每户一条了。所以这个厂的厂长方光顺逢人总要兴奋地介绍说:“我们这个厂呀,是总路线照出来的,大跃进跃出来的,人民公社办起来的!”
人民公社的建立,不仅使许多从未生产过日用工业品的人,成为日用工业品生产战线的新军,同时,也使许多过去是典型的消费地区,变成了生产日用工业品的地区了。夫子庙,这是旧社会南京市内的著名消费地区,街道上,全是酒馆、茶社、杂耍场。解放以后到1958年以前,这个地区经过了改造,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但当时,仍然是没有一个工厂。1958年大跃进中,这里办起了七家工厂,今年4月,这个地区建立了人民公社的分社,一下子办起了三十多家工厂,其中有十三个厂七百五十一个人是专门生产日用工业品的。许多地区建立了人民公社以后,办起的社办工厂,已经承担了小商品的生产任务。建邺人民公社升州路分社成立以前,这个地区的发夹、铁包锁、响器等日用小五金产品,都是由区属的先锋五金厂、建邺电机厂制造的,自从升州路分社建立、办起了社办五金厂以后,不仅这些产品全部下放到了社办工厂里,而且生产的品种还比过去增加了一点二倍之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