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因地制宜安排生产领导生产 广西福利公社分别不同情况,对各生产队提出建议 生产队根据当地具体条件安排作物面积确定技术措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2-24
第3版()
专栏:

因地制宜安排生产领导生产
广西福利公社分别不同情况,对各生产队提出建议
生产队根据当地具体条件安排作物面积确定技术措施
本报南宁23日电 广西富钟县福利公社因地制宜地安排生产,推行增产措施,粮食产量年年增加。1957年全社还要国家统销粮食一百一十万斤,到1958年就变成余粮社。十六个穷队已有十四个队赶上了富队。全社卖给国家的猪、家禽、油脂和其他农副产品也都增加了。
福利公社党委在安排生产中,始终注意从当地具体情况出发:对各生产队分别不同情况提出建议;由生产队因地制宜地安排作物面积、确定技术措施。这样,大大发挥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
福利公社旱地面积比水田大。但在1958年以前,公社党委不注意从具体情况出发,虽然抓紧了水稻生产,但很少抓旱地作物。槽呈大队的社员就说:“我们这里是三个宝:水田、旱地、油茶山,现在只抓一个宝(水田),丢了两个宝(旱地、油茶山)。”社员还反映说,不种小杂粮,生活不方便。公社党委接受了群众的意见,1959年决定采取水田旱地一齐抓,主粮杂粮都种的方针,发展粮食生产。今年水田面积已比1957年增加三千多亩,双季稻面积比1957年扩大近六千亩;旱地作物种植面积达到四万三千多亩,复种指数比1958年增加20%。
公社党委在安排生产时由各大队根据具体情况组织生产。如书坪大队水田多旱地少,但水利条件好,旱地改水田的潜力大。公社党委在和队干部研究后,就确定这个生产队以抓好水稻生产为主。又如龙岩生产队,水田少旱地多,去年秋天,公社党委和生产队党支书经过详细算账,确定这个队主要种好旱地作物。由于大抓旱地,龙岩队今年旱地收入已从去年的十三万多斤增加到十八万多斤。
在一季改二季的问题上,公社根据本社地形复杂,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山冲水冷等情况,也由各生产队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措施。这样,水利好的田,平原大垌田,不受水淹的田,便种上两季稻;高亢田、缺水田、山冲田、冷水田、河边田等,仍种中稻(粳稻),再加种一造旱玉米或一造小麦;或者是种早熟中稻,再种一季秋红薯。由于各队改革耕作制度时很好地适应了自然条件,所以水旱作物都增产。
福利公社党委很注意因劳力制宜领导各队安排生产。全公社三十六个大队中,田少劳力较多的有二十四个大队,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二到四亩田地;田地多劳动力少的有十二个大队,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五到十亩。在生产安排上,公社对前者,除要求扩大耕地面积外,主要是因地制宜地大搞旱田改水田,一季改双季,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耕作质量,提高单位产量。对后者,除要求适当进行旱田改水田,一季改两季外,暂时仍以种中稻为主,提倡广种多收。各生产队参照公社提出的这些建议,按照自己的情况合理地改革耕作制度。如波留生产队水利条件好,劳动力足,今年不仅把二百多亩田由一造改二造,把一百八十亩旱田改成水田,插秧还抢上季节,得到了大丰收。垌池生产队水利条件也不错,今年春天原准备把三百亩旱地改为水田,但后来公社党委和队干部研究这个问题时,发现队里劳动力平均每人已负担了八亩地,而且当时季节也不早了,便修改了计划。这样早晚两季稻及旱地作物都护理及时。
福利公社在作物品种的安排上,无论是引进外来品种、或者是淘汰本地品种,都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例如中熟种中稻“七月占”,只能种一季,亩产又不高,只有三百斤左右,被认为劣种。去年春天原准备加以淘汰。但后来,公社党委第一书记董世华了解到新华大队有七十多亩高壤田和河边田,插“七月占”,却避过了春秋灾害(插得过早,一发春水会遭水冲;插得过迟,秋后干旱又容易旱死)。公社党委研究了这个问题后,便提倡在高壤田种“七月占”,收后再种一季红薯、荞麦或冬麦。这样做的结果,高壤田两年都躲过了秋旱的损失,获得增产。又如今年种晚造,县有关部门要求大量推广“百花516号”。但公社党委经过研究,认为本社气温低,今年晚稻插秧又迟,“百花516号”生长期长,种下快到立冬才能收,一受寒露风影响就减产,不适合推广便没有推广。由于采用本地良种,福利公社今年晚造尽管也碰到寒露风,但收成较好,平均亩产达到二百多斤。
福利公社在领导生产上,由于实行了因地因时制宜的方针,尽管同别处一样,今年碰到了严重灾害,早春遭到寒潮侵袭,晚秋又遇寒露风,中间还发生干旱,但八千多亩两季稻在接连二年增产基础上今年又获得了丰收,仍比去年增产。(附图片)
浙江建德县寿昌公社十八桥生产队第四小队的社员在小麦地里开沟排水,力争明年获得更好收成。 新华社记者 吴元柳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