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在支援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教育事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2-27
第7版()
专栏:

在支援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教育事业
韩容鲁 庄彝尊
1958年以来,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胜利的鼓舞下,吉林省的教育事业获得了飞跃的发展,教育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的完全正确。当前,全国人民正在根据党中央所制订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深入地开展以粮、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教育工作如何才能适应这个方针和运动的要求,并且在这样的前提下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这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
根据吉林省这几年来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教育工作在几年来连续大跃进的基础上,必须认真地进行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而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上,必须认真贯彻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国家办学和厂矿、企业、人民公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日制学校(这里指的是半工半读和半耕半读的学校。下同)、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授学校、广播学校)并举,免费的教育与不免费的教育并举等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只有采用这样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实行全党全民办学,才能更好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和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需要,满足广大劳动人民,首先是农民提高政治、文化、技术水平的迫切要求,适应国民经济全面跃进的新形势。
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有计划、按比例。这首先是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的发展主要是农业的发展所决定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教育事业的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归根到底也要取决于农业能够向它提供多少人力和物力。在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条件下,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从注意为农业节约劳动力和同时注意为农村培养有觉悟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者这两个方面出发。这就是说教育事业为了适应农业的发展,必须对全日制、半日制学校和业余、职业等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作适当的安排。其次,这也是为教育事业本身所决定的。比如说,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只有分别多于高级中学和大学,才能保证高级中学和大学的招生数量和质量。但是,如果高级中学和大学的数量过少,也不能满足国家建设对高级中学和大学毕业生的需要。这就要求各级学校之间也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只有这样,教育事业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事业、特别是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并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使教育事业本身得到发展。
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的统一。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人民要求普及,跟着也就要求提高,要求逐年逐月地提高。”“这种提高,不是从空中提高,不是关门提高,而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这种提高,为普及所决定,同时又给普及以指导。”教育工作也是如此。我们不仅要善于普及教育,还要善于办好教育,提高质量,使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做到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在教育事业的规划与安排上怎样具体地体现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呢?我们认为,当前全日制学校应当侧重担负提高的任务,半日制学校和大量的业余学校应当很好地担负起普及的任务。就学校教育来讲,普通教育,主要是小学与初中应当是担负普及的任务,而高等教育应该是担负提高的任务。当然,它们又是一个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整体。
几年来,吉林省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已经发挥了显著作用。扫除青壮年中文盲的任务不久即将完成,小学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小毕业生除有相当数量的人从事工农业生产外,基本上都升入了各类全日制与半日制的初级中等学校。高等学校与中等专业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与正在培养着大量的建设人材,为工农业生产输送了与继续输送着大批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觉悟和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些成绩是巨大的,必须首先予以肯定。但是,从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出发,从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出发,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教育事业出发,从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出发,也还应该看到,在吉林省教育事业的规划与安排中,也还有一些具体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加强农业生产战线的劳动力,是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的重要环节。但是,几年来,由于吉林省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增长率的迅速提高,教育事业占用劳动力的数字也在不断加大。其中占劳动力比例最大的是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他们绝大多数是十六周岁以上的青年。因此不难看出,要节约劳动力,必须对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发展,进行妥善安排。发展速度要适当。为了照顾高等学校招生的数量和质量的需要,高级中学可以有所发展,但也要有一定的比例。这样,既符合事业发展是波浪式的前进的客观规律;又可以有相当数量的一批十六周岁以上的、有文化科学知识的青年,直接参加生产,满足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满足本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这些青年还可以通过业余学习继续受到高中以至高等教育。
全日制学校与半日制学校、业余学校并举,必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三类学校中,业余学校应该是大量的,半日制学校也应该占有相当的数量,并与全日制学校保持一定的比例。这是贯彻执行“两条腿走路”方针的主要一环;更是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节约劳动力,逐步消灭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之一。就吉林省当前的情况来看,业余学校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但有为数很大的业余初等学校,还有相当数量的业余中等学校,并发展了少数的业余高等学校。半日制的初级中等学校也有所发展,特别是创办了农业(职业)中学,但同全日制学校作比较,在校学生的比例还不大。当前大多数全日制学校,特别是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集中分布在大、中城市,绝大多数的高中和完全中学集中于较大的城镇。今后为了使广大农村的青年学生避免远离农村,并迅速、有效地为农村补充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觉悟的,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劳动后备力量,克服与防止农村青年弃乡就城,喜脑力劳动厌体力劳动的错误思想倾向,必须在调整学校分布网的同时,认真调整全日制与半日制中等以上学校发展的比例关系。放缓全日制初级中等学校的发展,适当发展半日制的初级农业(职业)中等学校,使全日制初级中等学校和半日制初级中等学校在校学生能够保持一定的合理的比例。各级中等职业学校、技术学校都要实行半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县办大学、厂矿企业举办的速成高等专科学校,也都要尽可能改为半日制,以便广大农村知识青年和一部分城市青年毕业后能够留在农村或工矿企业,为工农业生产特别是为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技术改造培养后备力量。
把各级各类学校的比例关系安排好,可以保证各类学校的招生质量,也可以保证广大青、壮年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得到参加学习和继续深造的机会,这样既有利于生产又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要合理地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一方面,各级全日制学校的毕业生除了一部分升学外,其余的就会回到生产岗位,参加业余学习;半日制学校在校学生,是以一半的时间来参加生产劳动,一半的时间来学习,因此可以说已经有一半的人投入生产劳动了。而毕业生除了大部分回到生产岗位参加业余学习外,也可以有少部分继续升入上一级半日制或全日制学校。另一方面,全日制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也应该是小学大于中等学校,中等学校大于高等学校,使初级中学毕业生同高级中学招生数量之间,使高级中学同高等学校的招生数量之间,保持一定的合理比例。这样,可以使各级各类学校的招生都有选择的余地,各级学校的毕业生又都有一部分可以直接投入生产,参加业余学习。
普及与提高全民教育的关键,首先在于继续普及小学教育,实行七周岁儿童入学。只有如此,才能为普及中等教育和发展提高高等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避免在小学与初中出现超龄生的现象,也才能在扫除文盲任务完成以后从根本上杜绝文盲的产生。几年来,吉林省虽然已经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但广大农村还有很大一部分儿童的入学年龄推迟到八岁、九岁甚至十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村庄分散,而小学过于集中,不便于儿童就地入学。因此,继续普及小学教育,解决七周岁儿童入学的根本办法,就是认真实行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人民公社办学并举的方针。在农村要使管理区以上的地区有完全小学,并在管理区(即生产大队)以下设些分校或者简易小学,或者在幼儿园附设小学班。因为小学生一般都是十二周岁以下的儿童,还不是主要的辅助劳动力,因此除农村学生在农忙时放农忙假以外,一般的不实行半工半读或半耕半读。至于七、八岁的儿童,他们更多地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照顾,如果组织他们入学,由教师教导好,就会减轻家长负担,直接鼓励社员、职工积极生产。
在普及教育的同时,必须深切注意教育工作的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培养科学技术人材和理论干部的重要场所,它直接关系着教育质量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根据“全国一盘棋”的精神,本着办好重点学校,充分发挥地方办学的积极性,适当照顾专区(市)举办的教育事业的原则,进行调整、巩固、充实与提高工作。首先要办好重点高等学校,从招生来源,师资配备、经费、基本建设等各方面予以保证;至于学校的发展规模和设置专业的数量必须适当,以切实保证质量,树立样子,带动一般。对那些分布不合理、基础较差、专业设置重复、继续巩固有困难的学校,应该进行调整与整顿。中等专业学校,也必须本着上述精神,认真地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我们对教育事业规划和安排的具体意见就是:认真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继续普及小学教育,逐步实现七周岁儿童入学;调整改变全日制初级中等学校与半日制初级中等学校特别是农业中学的比例,放缓全日制初中的发展,适当发展半日制的初级中等学校;进一步调整、巩固、充实与提高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办好各级各类业余教育(半工半读、半耕半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首先是提高全日制学校的教育质量。实现这样的规划与安排的结果,必然将发生新的变化。半日制学校、业余学校将会适当增加,全日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质量将迅速提高,学校的布局也将逐渐合理。这样,教育事业既可以按照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首先是农业的需要,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又可以逐步提高教育质量,做到既能普及又能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节约出大批劳动力支援工农业生产,特别是支援农业生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