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哈尼族的好队长——封正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2-29
第4版()
专栏:云南通讯

哈尼族的好队长——封正德
纪旺明
云南省墨江县哈尼族干部、共产党员封正德回乡生产三年,带领少数民族社员治水改土,粮食连续三年增产。碧溪公社的下菜园生产队原来是一个落后生产小队,现在已变成了先进生产小队。
封正德是个贫农,土改结束以后,就离开家乡到县委农村工作部工作,后来又到地委党校学习了二年。1957年冬天,县委为了加强农村工作,调他回家参加生产,他就高高兴兴地背着铺盖卷回到了家乡。哈尼族社员都来欢迎他,说:“我们山沟里又多了一个懂毛主席道理的哈尼人!”
封正德的家乡在哀牢山脉的一个峡谷里。气候比较温和,可以种双季稻。但由于缺水,种一季水稻也有困难。哈尼人总是在头一年灌上腊水,留到第二年栽秧。1958年,墨江县遇到了几十年没有过的大旱,田里旱得裂了缝,人们夜以继日地车水抗旱,裂缝还是合不拢来。秧苗眼看就要旱死了,而田边的墨江河却在白白地向下淌。河水只比水田矮三、四尺,就是没法流进田里来。封正德一边和社员车水,一边在想:要是修个小水坝就能把河水提上来该有多好。哈尼老人罗章德说:“清朝时有一年大旱,我们就想修个坝,就是不晓得要咋样修,修在哪里好?”封正德下决心要和乡亲们一起在墨江河上打起一道坝来。
封正德到县农水科借来了一架水平仪,勘定了坝址和水渠的路线,就领着社员们干起来。但是第一次修起的坝经不起冲刷。封正德召集社员开会研究,社员们说出了许多好办法。于是封正德又领着社员,按照大家共同研究的办法,砍树作桩,破竹编笼,从河里涝出鹅卵石和沙土装进竹笼里,然后把这些竹笼横堆在河床上,内外安上长篾笆,再栽上大树桩,建起了稳固的坝基。修这个坝一共只花了二百多个工,在最干旱的时候使河水流进田里,拯救了快死的禾苗。以后,封正德又领着社员们在河西小河里修了同样一座小坝和两条输水渠,全队三百多亩田都变成了饱水田,人们再也不用车水抗旱了。有了水,社员们把一季稻改成了两季稻,去年试种的七亩双季稻都成功了。今年双季稻的面积增加到六十三亩,总产两万五千多斤,占今年全队粮食增产总数的一倍以上。
修筑墨江河水坝的经过,给封正德很深刻的教育,使他进一步体会到: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水、肥、土等先进措施,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尊重少数民族行之有效的经验。这次修水坝要不是各族社员有迫切愿望,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就不可能这样迅速修成。封正德想:自己虽然是哈尼族,不遵守这一条也会碰壁。他决心更好地参加劳动,深入群众。
这以后,封正德天天都和社员一起上山下坝搞生产,琢磨增产的办法。有一天他和社员在一起犁田,有个社员的牛蓦地停住了,那人抽了一鞭,这牛猛然的向前一窜,就陷进一个大暗坑里。又一回,有个青年在栽秧的时候也掉进了暗坑。有些人不明白是怎么回事,都怕到这种田里去作活。封正德来到这块田边,见田里直冒气泡,慢慢地就形成一个陷坑。社员们告诉他,这田里的水土特别冷,一亩只收得二、三百斤谷子,比当地的产量低一半。这样的田全队有三十多亩,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封正德想只要能把这些田改造过来,就一定能增产。于是他访问了各民族的社员。有的说是地太烂,最好丢荒了另开田;有的说是人懒,只要多犁耙几道,多上点肥料,就不信改造不过来。封正德觉得仅是多犁还不够,但他相信只要坚持深入群众,不怕想不出个办法来。一天,他在当会计的侄儿家里谈起改造陷坑的事,会计的母亲说:“我们门前山冲里的那一块田往日也有陷坑,一年只收几葫芦谷子;有一年,我倒了好些马粪进去,陷坑没有了,谷子长得很好,一年能收一石几哩!”她又说:“泥土凉,马粪燥,混在一起,谷子就能长得好。”这话使封正德心里一亮,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老嫂子说的办法兴许能多收粮食。这时候,县委的一位负责同志到了他队里。封正德向这位同志汇报了这个情况和想法。县委负责同志告诉他不仅要倾听群众意见,还要加以分析。改良土壤的事要和农业技术部门研究,经过试验,逐步推广。这位负责同志派了个农技站的干部来和封正德研究。这位技术干部把鞋子脱了在田里观察很久以后说:“田里的酸性太大,时时刻刻都在起着强烈的化学变化,这坑就是变化的结果。这几年,田里的酸性在逐年增强,马粪已经不顶事了,最好是撒一些石灰中和一下。”这个意见得到了许多社员的拥护,有些青年人说:“赶快撒,有这种毛病的田都撒。”也有人说:“这石灰的性子要多暴有多暴,虫也闹得死,草也糟得坏,水葱般的秧苗能经得住吗?”他们根本不同意撒石灰。封正德根据县委指示,决定先试验几亩,摸出个门道来再大干。头一年,封正德领着几个共青团员试撒了三亩,有的地方,石灰撒得太集中,后来栽上的秧苗果然烧死了;撒得匀净的田里,温度升高了,陷洞没有了,都增产了粮食。封正德总结了一套经验:石灰的用量要适当,酸性大的田多撒、酸性小的田少撒,而且都要撒得很均匀。今年,全队三十多亩酸性大的田都照这个办法撒了石灰,封正德自己撒的有八亩,全都获得了丰收。现在,粮食已过秤入仓,平均亩产八百多斤,比去年增产一倍多,封正德撒的八亩平均亩产一千一百三十斤。这些田共增产了一万多斤粮食。
以前,哈尼人种田都是稀秧稀植,八寸宽一丛秧,一亩田只栽万把丛。封正德根据土质的情况建议稍微再栽密一点。有些社员不同意,多数社员都不知道密植究竟好不好。封正德想起县委书记常说的一句话:少数民族农民和汉族农民一样,只有见到了事实以后才会相信的,我们当干部的要起带头作用。封正德决定先搞个试验,就和主张稀植的人开展对手赛。在一片七亩大的田里,由主张稀植的人照老规矩种一半;另一半由封正德领着几个共青团员栽,平均每亩栽二万五千丛。这两份田的施肥、薅草等措施都一样,起初都青悠悠的惹人爱,但是谷子打包以后情况就不同了,封正德种的田得了稻热病,谷浆灌得很慢,谷壳也有变黑的了。一个社员说:这一定是栽得太密了。这时候有个老人告诉封正德用当地到处都有的柏枝树叶和乌旧树叶捶烂泡水喷洒。他和共青团员们一连喷洒了三次树叶水。谷壳发黑的现象被抑止了,浆水也浆得很正常。结果,封正德的田平均亩产一千零三十斤;另一半田平均每亩只收七百多斤(都是双季稻)。从此,合理密植就在队里推开了。今年平均每亩密植二万五千丛左右,对粮食增产起了不小作用。
封正德当队长的这三年中,下菜园生产队的生产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改革了不少阻碍生产发展的陋习,养成了许多好的习惯。以前,哈尼人种庄稼不施肥,现在不仅用绿肥,还用人畜肥。所以粮食年年增产,1958年增产了五成,去年增产两成多,今年又比去年增产了将近两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