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定把穷山变富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2-30
第3版()
专栏:西藏通讯

定把穷山变富山
新华社记者 毕月华 悦西
“压在头上的大山推翻了,锁在颈上的铁链斩断了,缠在身上的毒蛇消灭了,共产党的幸福太阳,永远照在我们身上。”拉萨以东工布巴拉山区墨竹工卡县乌斯江乡的翻身农民,用自编的山歌来歌颂家乡一年来的变化。
处在工布巴拉山区的乌斯江乡,拔海在四千米以上。这里地势高寒,风沙蔽天,每年结冰时期有六个月,无霜期很短,农作物几乎年年因雹灾和霜打而减产,每克地(约相当于一亩)只能产几十斤粮食,有的甚至连种子也收不回来,居住在这里的三十多户人家,只有几户能够比较经常地吃上糌粑。
去年11月,乌斯江乡的民主改革结束了,藏族农民们粉碎了封建农奴制度,分得了土地、房屋、牲畜和农具,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农业生产互助组,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使千百年来被认为“穷山恶水”的山区,开始由缺粮乡变成了余粮乡。今年全乡平均每克地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二百四十多斤,总产量比去年增加两倍多,全乡一百三十三人,平均每人收入粮食八百零一斤,家家户户都增加了收入。
乌斯江乡原有四百多克耕地,但过去每年只种一百五十多克,有三百多克土地常年轮休或荒芜。民主改革以后,翻身农民决心把原有的耕地全部种上庄稼,增加粮食产量。他们把互助组的劳动力分成强、中、弱三等,强劳动力开荒犁地,中等劳动力积肥运肥,弱劳动力拣石子、草根。没有耕牛,他们就训练牦牛来耕地;缺乏农具,他们就从邻乡请来了铁木工人,将全乡二十八具藏犁全部进行了改良。一个冬天,全乡农民翻犁轮休地和开垦荒地三百多克。
在冬耕的同时,积肥也在热烈地进行。过去这里的土地很少施肥。民主改革以后,翻身农民破除了“挖泥塘脚上要生疮”、“烧骨灰会触犯神灵”的迷信,各互助组把屋前屋后、村里和路边多年积存的粪便、垃圾都清理出来。寒冬腊月,粪堆冻得像石头一样,农民们便到山上割下刺草,用大火来烤,然后挖出运到地里。为了给庄稼准备足够的肥料,乡农会主任丹巴次仁和四个青年,冒着刺骨的寒风,攀登陡峭的石岩,终于在一处山顶的岩洞里找到了铺得厚厚的一层鸟粪。他们早出晚归,用了三天时间,才把鸟粪全部运回来。农民们经过一冬一春的苦战,使今年全乡每克土地平均施肥一万二千二百斤。
乌斯江乡的田地多在半山腰,常年干旱,过去农奴主曾经强迫农奴开过一条渠,但不准农奴们使用。有的农奴起来反抗,但反抗的人都被杀害了。从此,农奴们再也不修水渠,每年春天播下种子,就等待着雨季来临。现在成了土地主人的翻身农民,在乡农民协会和互助组的领导下,组织起一支水利大军,在半山腰找到一处山谷,决心在这里辟山开渠,把山顶流下的泉水引向坡上坡下的梯田。
2月里,工布巴拉山区滴水成冰,冻得像石头一样的冰块复盖了整个大地。在冰块上开渠困难很多,但困难吓不到乌斯江乡的翻身农民,曾经参加过修筑康藏公路的农民提出,要用解放军辟山开路的精神来修水渠。他们用斧头劈掉表层的冰块,然后再用十字镐敲开冻土。经过二十多天的奋斗,终于揭开了半山腰的冰层冻土,修起了总长一千二百米的七条水渠和两个蓄水塘,使一百八十克干旱的土地变成了水浇地。
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原则下,大搞副业生产、实行多种经营,使乌斯江乡人民增加了收入。他们在把主要劳动力集中到生产上的同时,把老弱劳动力组织起来编筐。工布巴拉山一带各种野兽很多,柴禾也不少,乡农民协会又组织起打猎队和砍柴队,冒着风雪上山打猎、砍柴。就这样,他们克服了困难,夺得了今年秋季大丰收,增加了收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