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林粮间作加速山区经济发展 湖南省桂阳县门楼下人民公社林粮间作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2-30
第3版()
专栏:湖南通讯

林粮间作加速山区经济发展
湖南省桂阳县门楼下人民公社林粮间作调查
本报记者 张广友
湖南桂阳县门楼下人民公社位于南岭大山区的西北部。全社总面积约四十多万亩,其中几乎全部都是荒山和疏林地,耕地面积只有二千六百亩,按全社总人口六千零二十二人计算,平均每人占有耕地面积还不到半亩,因此过去长期是一个缺粮地区。解放后,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虽然都有了迅速的增长,但是由于山多耕地少,粮食生产仍不能自给。然而今年门楼下人民公社却发生了一个翻天复地的大变化:彻底改变了缺粮面貌,山区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
以农养林,林地产粮
这个公社为什么能够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是由于他们找到了一条全面的高速度的发展山区经济的捷径——大搞林粮间作。
去年冬天党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以后,门楼下人民公社在不断提高现有耕地单位面积产量的同时,大搞林粮间作。去冬今春全社共垦山造林四万多亩。今春在新造幼林地里全部间种了粮食。大面积林粮间作获得丰收的事实,有力地说明了山区粮食生产是可以高速度发展的。林粮间作的好处主要是:
1,增加了粮食生产。门楼下人民公社今年在林地中间作的粮食作物共四万一千多亩。到10月上旬统计,已经在一万四千多亩林地上收获的各种粮食,就比去年全社的粮食总产量还多三十多万斤。
2,加快了造林速度。林粮间作同时抚育了幼林,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促进林木速生丰产。今年门楼下人民公社由于大搞林粮间作,造林面积发展到四万多亩,比去年增长了五倍多,相当于解放后几年以来造林总面积的两倍。从造林的质量和林木生长情况来看,由于给农作物进行中耕、除草、追肥、抗旱、治虫等田间管理措施,使林木得到了抚育。由于在造林和间作之前砍去荒山的荆棘、杂草,晒干后经过焚烧变成灰肥,经过焚烧地表二至三寸也变成了火土肥,加上林木和农作物的枯枝落叶等,使土壤中增加了大量的磷钾肥和有机质肥料,增加了土壤肥力。夏季,当新造幼林较小经不起日灼风袭时,农作物为幼树遮蔽阳光,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因此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促进了林木生长。据调查,今年林粮间作地区中的造林成活率,一般都在90%以上,比往年没有间作的成活率提高了30%左右。间作一年生的杉木实生幼林一般高一尺半左右,没有间作的一般都在一尺以下。
3,林粮间作是以农养林,以短养长,使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好办法。门楼下人民公社根据山区的自然条件,总结了几年来小面积林粮间作的经验,在大面积林粮间作中,采取十年轮作的方法。他们在新开垦的山地上,同时栽上了杉木和油桐(三年桐),林间又种上了粮食。前三年因为林木幼小,可收粮食;三年以后树木长大,不再间作粮食作物,而这时正是油桐结果盛期,生产大量油桐;到第七年以后油桐结果盛期已过,这时杉木已经开始成材,待杉木成材砍伐以后,再重新开始十年轮作。这样作到了初期是粮食生产基地,以后是木材生产基地。
4,解决了农林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农业和林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门楼下人民公社突出表现在争劳力和争土地这两方面。这个社有着大面积的荒山,解放后广大社员对于绿化荒山改造自然面貌,有着迫切的愿望。但是由于粮食生产不能自给,每年需要拿出大批劳力搞副业,抓现金收入,购买粮食;同时每年造林季节,又多是农业生产大忙季节,不可能抽出大量的劳力,投入没有当前收入的林业生产(造林、育林)。实行大面积林粮间作以后,用一份劳力完成了两项工作,解决了农林业之间争劳力的矛盾。同时利用林地生产粮食,也克服了耕地不足的困难。
5,林粮间作用工少,收益大。今年这个社的九峰林场,林粮间作一万七千亩,平均每亩用工六点九个。按已收面积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计算,每个劳动日生产粮食二十三点九斤(林木收入还没包括在内)。
粮食增产,百业兴旺
门楼下人民公社由于大搞林粮间作,解决了粮食问题,带动了整个山区经济的发展。全社的生猪存栏头数,比去年年底增长了47.2%;鸡、鸭比去年增长一倍多;副业生产的收入(到今年9月底的统计)比去年全年的收入增长了78.6%。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社办工业生产的发展。一年来全社共办起农具厂、造纸厂、副食品加工厂等社办、队办工厂五十多个,工业总产值(到今年9月底统计)比去年全年还多两倍半。
林粮间作在门楼下人民公社来说,不是一个什么新的发现,这里的瑶、汉两族人民多年来就有这种间作的习惯。但是,大面积的推广和作为高速度发展山区经济的捷径,只有今天才可能实现。解放前这里的山林90%以上为官僚地主所霸占,人民生活极端困苦,无力开山种粮。解放初期,全部山林虽然成为人民财产,可是要大搞林粮间作谁也没有力量。单干农民只能想而不能及,互助组和合作社力量大了些,也只能小面积搞,由于经营分散,收益不高。人民公社成立以后,由于全社共建立了一百零六个公共食堂,四十四个托儿所,五个幼儿园,同时组织了缝纫组、供销店等,这些公共福利事业的发展,使占全社二分之一左右的瑶、汉两族妇女得到彻底解放,为大搞林粮间作挖掘了劳力潜力。公社对全社大面积的荒山进行了统一规划分片经营,为大面积林粮间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保持水土改变山区面貌
人民公社为大面积林粮间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这个公社的实行大面积林粮间作还是由于去年党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生产方针,为山区经济发展指出了方向以后。门楼下公社党委根据党所提出的方针,认真的分析研究了这个地区的具体情况。解放前,这里的广大劳动人民过着是糠菜半年粮的生活。解放后历年来大部分粮食都是依靠外地供应。而这里的交通又极为不便,一条连牲畜和独轮车都无法通行的崎岖山路,就是这个公社对外的交通要道。国家每年统销给这个公社的一百多万斤粮食,全部都要通过这条小路用人担肩背运进。据门楼下人民公社统计,去年仅这一段小路运粮所花费的劳力即达十万个左右,平均全社每个劳力每年运粮要花费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对国家来说增加了粮食负担。瑶山人民长期以来,已经深深的体会到,要全面的高速度的发展生产,改变经济面貌,必须狠狠抓住粮食生产。但是这个地区耕地面积少,所有的平地已经全部开垦,扩大耕地面积受到限制。单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努力,目前也不可能全部解决全社用粮问题。如果单独上山种粮必然要引起水土冲刷,而且也种不了三两年(因为土壤失肥)。在这种情况下,门楼下人民公社党委,总结了这个地区多年来林粮间作的经验,选择了这个大搞林粮间作从根本上改变落后贫困面貌,迅速发展各项生产的重要途径。
党的胜利,人民的胜利
让荒山变成了林山、粮山,这是瑶山人民向大自然进军的一场激烈战斗的结果。在这场战斗中,公社党委和各级干部始终起着战斗堡垒的作用。党委第一书记邓宽发同志在大搞林粮间作中,爬山越岭,访问了老农五十七人。为了克服林粮间作技术不足的困难,保证水土不流失,公社党委和大队总支曾先后召开了二十七次有经验的老农座谈会。公社党委书记亲自领导,组织有关人员远走千里,到会同县金龙山去取经,并且建了三十多亩党委书记试验田,创造和推广了一整套的水土保持经验。
广大群众是征服瑶山的决定力量。瑶山人民由于深刻认识到大搞林粮间作的伟大意义,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个个干劲冲天,战胜了重重困难。在公社开始组织全社向九峰山进军时,那时九峰山地区纵横二十余里没有人家。没有住处,社员们就自己盖起房屋,架起工棚。没有蔬菜吃,他们就在山上挖山菜。劳力不足,社员们就大闹技术革新。板桥大队坳背生产队副队长、共产党员赵万荣(瑶族)创造了山地玉米播种器,提高工效两倍多。这里的广大社员都有一个共同的决心:“山高没有意志坚,英雄面前没困难,大战瑶山种粮树,瑶山不变不下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