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养牛老人孙锦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05
第3版()
专栏:

养牛老人孙锦海
新华社记者 纪和德
最近,安徽凤台县大山人民公社举行了社员、炊事员、饲养员、记工员、保育员、保管员、卫生员、营业员的“八员”授奖大会,奖励了六十八位模范社员和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第一个上台领奖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淮峰大队第一小队的饲养员孙锦海。这时,台下响起一片掌声,人们嚷道:“六十八个人中就你一个人是特等模范,能不说几句话呢?”老人满脸通红地说:“我是养牛的,牛是哑巴畜生,应该细心照料,把它拴在心坎上……。总之,要有好思想,把队里的事看得比个人的事重要。”老人短短的几句话,引起了人们更热烈的掌声。
孙锦海担任饲养员已有六年历史,他护养耕牛特别细致。在大雪纷飞的寒冬,他上山打柴砍草为耕牛烤火取暖;炎热的酷暑,他一担一担地挑来井水给耕牛冲凉。牛临产时,他打扫牛舍,换垫新草;冬季小牛生下时,他就给它盖上旧棉絮和柔软的牧草,并用手把小牛蹄底白色组织剥去,让小牛长大蹄质坚实……。
一次冬夜里,北风怒号,牛舍门边的篱笆缝里钻进许多雪花,这时,睡在牛舍里的孙锦海冻醒了,他发现有头母牛瑟瑟发抖。立即用自己垫的草席塞住了篱笆缝,把自己盖的一床毯子复在牛身上。第二天,支部书记孙庆华来检查牛舍,老人因为昨夜没睡好,正坐在床上打盹,支书轻轻地摇醒了他,并亲切地对他说:“你这一夜又没有好睡了。”老人回答说:“只要母牛不冻着,我就安心了。”
长期的饲养经验,使老人学会了分辨耕牛的病症和治疗病症的技术,只要那头牛得了病,听其声,观其形,他就能判断病情并及时给予治疗。他分工喂养的十六头耕牛,都有名有姓,它们的习性、脾气和干活性能,也了解得一清二楚。例如叫“大角狼”的一条牛,性情刚强,容易中暑,他在夏天里总买点皮硝(中药)放在井水里给它喝;叫“小黑尖”的牛,性情乖巧,好吃好?,他经常扳开它的嘴,发现舌苔浮肿,就用针细心地把苔泡刺破,然后撒上一点盐,使它消毒痊愈;还有一头叫“背角黄”的老牛,年纪较大,消化不良,好拉稀屎,孙锦海除了平时给它加喂嫩草和精料外,还经常把高粱炒成花子,煮稀汤给它喝;对于刚生产的母牛,他就煮点麦仁汤和点盐喂养,使母牛增加奶水。由于老人对耕牛喂养照顾得贴心细致,他喂养的耕牛头头膘肥体壮,从来没有得过大病;五头母畜连年满怀,达到全生全活全壮。
老人饲养的耕牛纯驯好使,干起活来驾轻就熟。社员们都喜欢使用。可是老人有一条严格的规定:不准饿,不准做过头活,不准转陡弯,只准吓,不准打。有一次,青年社员孙方怀让两头牛一连犁了四亩地没有休息,牛累了走得慢,小伙子就急躁地用鞭子在牛身上打了一通。晚上老人发现耕牛吃草不得劲,就点起煤油灯,细细地在牛身查看,发现了许多鞭花,这一下老人可火了。他亲自拉了这两头牛来到小伙子家,指着鞭花批评小伙子做事莽撞。小伙子不服气,两人一直闹到支书那里,支书孙庆华肯定了老人爱护集体、爱护耕牛的行动,批评了小伙子的行为。从此,社员们使用耕牛就更加爱护,使役时让耕牛有劳有逸,两年多来,小队杜绝了耕牛使役时伤亡的事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