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群众的好领班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06
第4版()
专栏:甘肃通讯

群众的好领班人
本报记者 王 昌 兰文蔚
甘肃省徽成县成川公社北山小队是个坚强的基层战斗单位。从1958年公社化以来,连年超产受奖,各项工作都跑在最前面。
一帮好领班人
生产小队的领班人,对生产队来说,就是栋梁,对社员来说,就是一帮带路人。北山小队这个领导班子由七人(三个共产党员)组成,一个是党分支书记,五个是正副队长,一个是会计,全是贫农、下中农出身,解放前都租种地主的土地,受苦最大。党分支书记李建业,老练持重,爱护干部,关心社员,会关照四面八方,领导全盘;队长阎有才,务庄稼技术高超,会分轻重缓急,能早看一步棋,分工领导农业生产;四个副队长中,袁好廷粗中有细,耕地经验丰富,分工领导牛工组;阎有国善于精打细算,细水长流,分工领导食堂工作;阎有正心窍灵通,会管家务,分工领导后勤部和副业生产;还有一个女副队长,分工领导蚕桑生产。
这个领导班子从公社化以来,他们坚持和社员吃同样的饭,干同样的活,大小事情集体决定,和社员商商量量。1960年元月至11月中旬,这些干部实做劳动日平均比中等劳动力的社员多做12%。你问社员对干部有啥意见,都说:“队干部和我们吃一样的饭,干最重的活,全心全意领导搞生产,还有啥意见呢?”
依靠群众 做好工作
北山小队的干部有哪些领导经验呢?他们说:“我们都是‘穷棒子’出身,人人心连心,日思夜谋的是让众人把日子过舒坦,没多的办法,就凭一根尺子(指政策)一杆秤(办事公道)么。”为什么要把政策比作尺子?他们说得好:“要是没个尺子做准头,糊里糊涂干,撩过政策,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己给谁办事也不明白,哪能把工作搞好?”不论什么事,他们总是先把政策透彻地交代给群众,让群众心如明镜。办法是抓党团员、抓干部、抓干部家属、抓居住在单庄独舍的社员。发动党团员、干部处处带头,以身作则,给群众做样子;发动干部家属模范地执行党的政策,遵守法令;抓居住分散的户,消灭空白,使政策贯彻得又快、又准、又透、又细。公社化后,有人提出取消评工记分制度,说什么:“有活大家干,有饭大家吃好了,何必麻麻烦烦,天天评工记分呢?”还有人主张把社员的自留地收回来集体经营,耽心社员自己经营会影响集体生产。当时有的干部拿不定主意。党分支部就组织干部、社员反复学习了中央的有关指示和决议,把具体问题交给社员讨论出主意。周秀堂老汉说:“共产党的政策不含糊,允许社员经营小块自留地,我看办事不能撩过政策。”社员异口同声说:“评工记分一取消,工作就乱线了,不分好坏,干活就会有人不肯多使劲。”根据社员讨论结果,统一了认识,他们仍然坚持了评工记分制度,没有变动社员的自留地,一直坚持到现在。贯彻党的劳逸结合政策时,开头,北山小队实行统一放假休息的制度,但是社员说:“咱地方土地多、劳力少,在同一天全部放假休息,生产就会乱套。”小队干部发现这种情况后,为了把劳逸结合政策贯彻得更好,就发动社员讨论出分批轮流放假的办法:按男社员每人每月放假两天,女社员四天的规定。每月月初让社员逐户自报休假的日期。小队经过摸底排队后,根据社员意见,统一作出计划,一批一批,轮流放假休息。这样既便于社员支配假日时间,更好地利用假日时间处理家务,走亲戚,修理农具,开展家庭副业生产,又不至于影响小队的集体生产。秋收期间,全队经常有40%左右的社员超定额,超基本劳动日,出勤率从未低于90%。
一整套 巧安排
北山小队的劳力少,但是活路安排得很紧凑,一环套一环,事事主动。平时,他们把一百三十九个男女整、半劳动力分为三线来使用:第一线是参加种、锄、管、收,占总劳动力的74%;第二线是包揽耕畜饲养、使役的占7%;第三线是包揽服务行业、集体福利、副业和一切零活、杂活的“后勤部”,占总劳动力的19%(大部是老弱半劳力)。由于“后勤部”包揽一切大小家务事和四季场上、庄间、修补农具等零杂活,第一线的劳力就能毫无后顾之忧地搞好田间生产。农活较忙时,第二线的劳力就等于突击队或后备力量,投入第一线作战,这样便保证了参加田间劳动的劳力经常在80%以上。小队还实行长计划、短安排的办法,每十天作一小段农活安排,五天开展一次战役,每天安排两套(天晴、天雨)活路,做到按天排工,按人的脾性和特长分配活,以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这个小队的六个作业组长也善于巧安排,他们普遍实行捎带干活和配套干活的办法,一劳多用,大大提高了劳动利用率和劳动工效。如社员上地时捎带运粪、割草(饲料),饲养员兼使役员,管理员兼炊事员,会计兼售货员,等等。他们还特别重视抓耕畜饲养工作。为摸索耕畜饲养、管理、使役经验,指导全盘,抓好畜膘,提高耕畜出勤率,党分支书记和队长从1959年秋天到现在坚持当饲养员,有效地加强了对饲养员的政治思想工作,使耕畜喂养得头头膘肥体壮,出勤率经常在90%以上。八个饲养员中,就有七个分别受到大队和小队的奖励。
关心人 体贴人
北山小队的干部会做人的工作。他们对社员就像一只“寒暑表”一样,知暖知寒。当哪个社员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没开口,干部就登门帮助解决。四季换衣服时,许多人自己还没考虑到,干部就早已逐户摸底,排好了队,掌握了需要队里帮助买布或缝制的具体户和人。谁家零用钱不活便了,干部就帮他们安排家庭副业门路。总之,这个小队的干部,特别是党分支书记李建业和队长阎有才,对社员的生老病死、温饱饥渴,关怀得无微不至。为什么能够这样做呢?除了干部和社员一条心、一口气外,他们还经常通过登门拜访、串门子拉闲谈、地头谈心,教导自己的家属了解左邻右舍,从积极分子口中讨真言等一系列的方式和办法,熟悉地摸清了每个社员的脾性。单身汉郭有才,论劳动很诚实,就是用钱没计划,三抛两下就给花光了,身上穿的却没一件新衣服。社员说,北山小队虽然只有一个郭有才,但是长此下去,全队人都不光彩,一致要求队里帮助他安排生活。队长阎有才和会计黄国式便在每次发工资时,帮助他订收支计划。秋季一般社员还没缝棉衣时,队里老早请人给郭有才缝好了棉衣,郭有才深深受了感动,现在不再乱花钱了。有一次,社员阎有风得了病,不能吃喝,又住在单庄独舍。队长阎有才知道后,跟党分支书记李建业赶往他家,一个给请医生,远路去抓药,一个给烧水、烧炕,煎药。这些事情深深地感动了社员,教育了病人。老年人说:“阎有风,我看是要死的,干部给搭救成活命了。”病人自己说:“我的病,要是在旧社会早就断了气,多亏有了共产党,有了这伙好干部,我从死里逃出来了,这恩情一辈子也报答不完。”在这批干部的领导下,北山小队的公共食堂等集体福利事业,也是全公社办得最出色的,人人满意,个个称好。
不乱花一文钱
北山小队的干部,对社员的一分一文钱都非常爱惜。他们不用集体的劳动果实图阔气讲排场。队里的办公桌凳是自己做的,公布账项出榜用的纸张是废报纸改制的。干部进城开会时,连坐汽车的路费也不花,都是带上炒面步行。过去他们用的农具,大部分由外地购买,自“后勤部”建立以后,除个别大型的铁质农具外,竹木农具、小型农具、家物器具、食堂炊具,都是自制自用。北山小队的干部、社员互为影响,互相教育,养成了人人勤俭、处处节约的良好风气。1960年已节约农具购置费六百五十多元,行政管理费只用到0.4%。在勤俭办社中,干部是火车头,“后勤部”变成了万能服务部,立下了大功劳,还给小队培养、训练出大批各色各样的能工巧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