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辽阳麻袋厂广开原料来源 去年用野杂纤维织成百万条麻袋、十七万斤电缆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07
第3版()
专栏:

辽阳麻袋厂广开原料来源
去年用野杂纤维织成百万条麻袋、十七万斤电缆纱
本报讯 辽宁省辽阳麻袋厂职工,去年利用野杂纤维生产出数以百万计的好麻袋。
1960年,这个厂把棉秆皮让给了纺织工业。如何开辟新的原料来源,便成为这个厂增加生产的关键。厂党委决定向野生植物索取原料。他们收集了大量野生植物逐个试验。首先用蒲草纺出纱来。这一试验成功,更加激发了职工的热情,思路更加广阔了。他们想:既然蒲草可以纺纱,那么凡是有纤维的植物一定也能纺出纱。党委坚持了敢想敢干和科学分析相结合的精神,立即组织力量又对椴树皮进行试验。经过一系列技术处理和精心加工,椴树皮果然也是生产麻袋的好原料。就这样大胆试验,经过比较,最后他们决定采用二十九种野杂纤维作原料。
于是,一支百余人组成的采购队伍便向山区出发了。北至黑龙江的大、小兴安岭,南到贵州省的贵阳高原,他们几乎踏遍祖国万里江山,千方百计找货源,组织运输。一年间,就收集了四百万公斤野杂植物。
野杂纤维采回厂,这只是第一步。由野草到制成结实的麻袋,还需要过一系列的技术关。厂党委及时针对野杂纤维粗硬、胶质大、纤维短、强力弱等特点,发动职工逐机台、逐工序大闹技术革新。软麻是第一道工序,它的质量好坏决定整个生产效率的提高。共产党员、软麻加油工人杨树发,为了让第一道工序合乎规格要求,在党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和老工人张盛然研究出一套完整的操作法,并改进了麻仓管理,使软麻质量有很大改善。接着,梳麻工人又根据各种野杂纤维的不同性质,混配在一起进行梳理,为精纱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了彻底攻克野杂纤维技术关,生产出优质的麻袋来,厂党委进一步发动群众广泛开展了先进技术、先进指标、先进定额等各种竞赛运动,大大提高了工人的操作水平。现在全厂80%以上的工人掌握了先进操作技术。精纺工人推广了张秀云的接头经验后,班产量由两千多公斤提高到三千一百多公斤。全厂职工就这样发愤图强,敢于革命,一年来仅利用野草树皮,就为国家生产了百万条麻袋,十七万多斤电缆纱。(附图片)
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城关公社的社员,正在晾晒脱胶后的野生纤维,准备用来织麻布
 新华社记者 宝音朝克图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