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剑门群英干劲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09
第2版()
专栏:四川通讯

剑门群英干劲高
新华社记者 孙跃冬
冬天的剑门山区,到处是一片葱绿,雄伟的峰峦,高耸入云,显得格外壮丽。
来到剑阁县剑门山区汉阳人民公社二龙大队,眼前出现一片生气勃勃的繁忙的生产景象。层层的山坡梯地里,葱绿的麦苗有些已在追施第二、三次肥了。山顶、山腰的池塘和囤水田里蓄满了清水,有些山溪已被新扎的拦河堰节节堵住。山坡的草丛间、树林里,男女社员成群结队,他们在挥动着锄头、镰刀,忙着铲草皮割野草、拾树叶来积极造肥料,公共食堂的房顶和屋檐下,晒满了萝卜、青菜;晒场上、院坝里,也摊晒着红薯颗和红薯片。
在这种景象面前,谁会想到这里竟是连续两年遭到干旱呢?1960年从春耕以来,这里连续一百多天没有落过透雨,旱得山溪断流,塘堰现底,90%以上的稻田都干得没有一点水,有的裂缝达指拇宽,玉米叶旱得打卷,甚至食堂连吃水都发生了困难。但,这一切并没有吓倒这里英雄的人民。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展开了顽强的斗争。山上的梯田缺水,栽不上秧,社员们就设法把山沟里断流的水氹蓄积起来,用十多架水车连接起来车水,把水提到半山的梯田里;水氹积水少的,便舀到桶里挑去灌田……。秧苗栽好后,缺水无法薅秧,社员们就前边挑水往田里泼,后边马上跟着踩;有的田干得裂了缝,薅秧踩不动了,社员便用锄头松土,用兑了水的稀粪一窝窝灌;有的还撒上草木灰、麦壳,减缓稻田水分蒸发。有的玉米、棉花和水稻苗旱死了,社员们就冒着灼人的太阳挑水抢种旱粮,浇一窝、栽一窝。经过持续的艰苦斗争,1960年水稻、棉花虽然减产,但由于及时改种和扩大了旱地种植面积,粮食总产量并不比1959年减少。
在一片繁茂的油菜地里,五十多岁的老社员张万全告诉我:二十五年前,这里也曾旱过一次,旱情比起1960年来要轻得多,可是灾情却比1960年严重得多。那时,到处黄焦焦、光秃秃的,哪里还有庄稼!许多人出门逃荒了,他的爹、妈和两个小兄弟就都是死在荒年里。张万全现在每个月总要做到三百五十多个工分,多次被群众评为“五好”社员,被区、公社评为模范。当我问他哪里来的这股干劲,他说:“不过高山,那晓得坎平;不过解放前穷苦日子,那晓得今天人民公社的幸福。公社的事就是自家的,为什么不使劲好好干?”
连续的自然灾害,并不曾使这里的人们感到气馁,却更加激发了他们的斗志。早在秋播之前,大队党支部就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对1961年生产作了全面安排和部署。全大队根据干旱容易在夏收以后发生的特点,决定改变历史上轻视小春的习惯,积极扩大小春作物面积。全大队播种的小春作物面积扩大了20%。目前,各队池塘都检查和修补停当,蓄上了水。社员们正在大量积造肥料,力争今年有较好的收成。
剑门风光好,而最可贵的,还是英雄的剑门山区人民在生产斗争中所表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