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千方百计克服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 白沙公社生产度荒成绩显著 冬麦茁壮 副业兴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09
第2版()
专栏:

千方百计克服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
白沙公社生产度荒成绩显著 冬麦茁壮 副业兴旺
据新华社讯 1960年遭受了三百多天严重旱灾的河南省中牟县白沙人民公社,采取粮食减产、蔬菜补,农业减收、副业补等一系列措施,千方百计克服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这个社虽然农业因灾只有八成收成,但是去年的副业生产收入比1959年增加三倍,保证了多数社员去年的收入仍比1959年有所增加。目前,社员们正满怀信心地开展冬季生产活动,争取1961年有个较好的收成。
白沙公社位于黄河故道,全社十四个大队中有七个大队是沙丘地,七个大队是淤泥地,既怕旱,又怕涝。1942年这里旱了三个月,就有一千五百三十三户逃荒,饿死一千一百八十八人。1960年的干旱程度要比1942年大得多,从1959年秋天种麦开始,连续三百多天没下透雨,夏季减产两成半。由于长时间干旱,夏种十分困难,淤泥地板结龟裂,沙岗地干沙一尺多深,全社三条河流,三十七个坑塘全部干涸。在这种严重的干旱情况下,公社党委紧紧抓住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广大群众与干旱展开了顽强不屈的斗争,地上没水,就挖地下水,一个多月就新打井六百多眼。地下水位下降,井水不够用,就遍地开花挖沙坑、捞河底取空沙水,千方百计抗旱抢种。小陈大队捞河底四里多长,挖沙坑六百多个,空出一碗取一碗,空出一担提一担,就这样利用空沙水点种一千多亩。白沙大队点种黄豆,第一次种的没出苗,又种第二次,第二次严重缺苗,为了赶季节,在黄豆地里第三次补种玉米,第四次补种绿豆,第五次补种白菜、萝卜。全社五万多亩夏播作物,大部都进行了二、三次播种,三、四次补种,在一块地里形成三棚楼、四样粮。
在抗旱斗争中,公社从社有经济中拿出十万多元,修干渠一条,购大型排灌机器四部,在黄河岸建抽水站一个,供大有庄等生产队浇地四千余亩。各生产队用队有经济买小型排灌机器十一部,水车四百三十部,解决了提水工具问题。工农兵学商齐力支援抗旱,工人带工具到田,就地修配抗旱工具;商业工作者送货到地头,就地供应;白衣战士在地里流动服务;学校师生边劳动、边宣传,各行各业扭成一股绳向旱魔作斗争。各个生产队也都把困难留给自己,方便让给别人,上游照顾下游,条件好的支援条件差的,互相帮助。就这样同心协力的完成了抗旱播种任务。
在抗旱点种后,公社各生产队认真加强苗期管理。过去这里秋作物很少施追肥,1960年秋作物施追肥面积达到90%以上,并且普遍进行了三次中耕锄草,保证了作物后期生长,使秋季粮食只比1959年减产二成。在加强秋作物苗期管理的同时,公社还掀起了种菜的群众运动,全社共种秋菜七千余亩,每人平均三分多,全社已收鲜菜一千二百多万斤,晒干菜四十四万多斤。
为了争取1961年有较好的收成,公社各生产队冬小麦播种面积比去年扩大三千多亩,并且提前半月超额完成播种任务,播种质量也较好,普遍做到深耕六寸以上,施底肥四千到六千斤,进行了合理密植,麦苗出的均匀、整齐、肥壮。现在,各生产队一面加强麦田管理,一面大力开展副业生产,增加社员收入。灾害较重的东贾大队,拿出60%的劳力搞副业生产,40%的劳力搞积肥和麦田管理,到目前止,副业收入达三万八千多元,较1959年增加三倍多。灾情较轻的生产队,一般都固定60%以上的劳力搞积肥、麦田管理。两个月来,全社已积各种肥料三千四百多万斤。目前,全社各个生产大队正开展以冬灌、追肥为中心的瘦地赶肥地、三类苗赶一类苗、一般田赶丰产方、晚茬赶早茬、岗地坡田赶平地的五赶运动。
社员们在总结1960年抗旱成绩时和过去作了鲜明的对比。小陈庄贫农出身的冉守立,1942年颗粒未收,全家七口人出去逃荒饿死四口;现在他一家五口人,他自己担任饲养股长,孩子任会计,儿媳是主要劳力,孙子送到托儿所,每月还可以领到工资。他说:“去年这样大的旱灾,要没有共产党领导,没有人民公社,怎么会有活路!”中农出身的王库妮说:“过去我家虽有地,但经不起天灾人祸,1942年大旱三个月,几年翻不过身来,去年这样大的灾害,吃穿仍有办法,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