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摸大自然的“脾气”——谈谈领导山区农业生产的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10
第2版()
专栏:

摸大自然的“脾气”
——谈谈领导山区农业生产的经验
中共河南林县县委第一书记 杨贵
领导农业生产,就像打仗一样,需要摸透对方的脾气。搞农业生产是和大自然作战。摸脾气,就是要摸大自然的规律。山区的农业生产规律是极其复杂的,正如有人说的那样:“山上山下,差别很大”,“山高一丈,大不一样”。林县是山区,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地方。这里历来灾害较多,威胁农业生产的有八大灾害,即:旱灾、虫灾、风灾、霜灾、雹灾、病灾、涝灾和山害等。这八害尤以旱灾为最严重,差不多每年都是春旱秋涝,涝后又旱,往往给大秋作物和小麦播种带来很多困难,有时甚至种不上庄稼。因而农民有三怕:一怕三月小麦拔节旱;二怕六月谷子捏脖旱;三怕秋后小麦播种旱。旱灾对人的威胁的确很大,但是只要摸准了十年九旱的“脾气”,预先有计划、有准备地和干旱作斗争,干旱的威胁就可以大大减轻。1959年冬和1960年春,林县又遇到二百多天的干旱。由于早有准备,全县动员了70%的劳畜力和大量机器,战斗了二百余天,终于保证了小麦的收成。
其次是虫灾,这是仅次于旱灾的一种灾害。如棉花上的油旱,玉米上的钻心虫,谷子上的子蝗,小麦上的红蜘蛛等等,年年都有。
其三是风灾。山区气候多变,风势激剧,狂风一起,便是飞砂走石,庄稼、房屋都被吹坏。
其四是霜冻。林县无霜期一般约一百五十九天,最短的地方只有一百零几天。无霜期短对农作物生长影响很大,特别是晚霜,更易造成大的危害。
其五是雹灾。仅1944年到1957年十三年之中,林县因冰雹而成局部灾害的就达十一次之多。遭雹灾的地方,农作物和山蚕、山果、树木、牛羊、房屋也都会受害。
其六是病害。由于气候冷热不调,庄稼就多灾多难,百病缠身。常见的有小麦黄疸病,玉米叶锈病,棉花立枯病,红薯黑斑病,谷子白发病,白菜软腐病等等。
其七是涝灾。林县山高沟深,地势倾斜,一有大雨,便发洪水,常常造成严重灾害,岗地凹地皆不收。
其八是山害。这是山区的一种特殊灾害,每年一到庄稼成熟季节,獾猫、狐狸、松鼠、猴子、刺猬等等动物就来与人争粮了。
以上这些灾害,严重地影响着农业增产,造成有名的“穷林县”,直到1956年还是个缺粮县。
为了改变林县的穷困面貌,多年来,在山区工作的同志,一直在从多方面摸索农业生产的“脾气”,摸它的规律。
从历史记载中去摸。《县志》和各种社会调查、新旧材料,对我们都有用处。大办农业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可说是大办农业科学。科学是虚伪不得的。因此,不仅查历史记载,而且要亲手作记载。什么时候刮狂风,什么时候下细雨,都要把它记录下来,从中研究规律。如雹灾记录,我们在十一年中,摸到了雹灾的三条路线:一是大头寺岭至赵村;二是金登山至乌云山;三是柏尖沟至河口。有雹灾就免不了这三条路线。诸如小麦档案、水文标志,也都有助于掌握农业生产的规律。
从群众中去摸。群众是土地的主人,他们土生土长,年年月月跟土地打交道。哪一片山坡,哪一道河流,哪一块土地是啥“脾气”,他们都摸得很熟,这一点比我们任何“外来人”都强得多。1960年春天抗旱点种时,武家水干部在山上找到很多山泉,就是因为他们深入群众,摸着了山泉的规律。如群众告诉他们说:“三山碰头,必有汇流”“深沟拐湾,必有山泉”“坡边有块大石头,下边定有活水头”等等。群众还教会他们用谛听的办法来测量地下水源,因此很快解决了担水点种的困难。
从农谚中去摸。很多农谚,是农民生产经验的总结。例如:“不搭白露节,光怕大雨泼”“夏至不起蒜,必定散了瓣”“小雪不收菜,光怕大雪盖”“伏天划破皮,强似秋天犁十犁”……。每句农谚都说明一个规律。“不搭白露节,光怕大雨泼”就说明了阴历7月份雨多,麦子种的早了,会被大雨泼着出不来苗。还有“小雪不收菜,光怕大雪盖”。1960年我们就吃了这个亏。11月22号就小雪了,但天还暖和,有些同志就主张不拔白菜,说是还要长的,结果大雪果然纷纷扬扬的下了起来,一下把白菜、蔓菁、红萝卜都覆盖了。这是教训,也是经验,以后就懂得这一规律了。
从试验中去摸。有一个小农场固然是好的,可是哪有那么多的农场呢?干部就同群众一道广泛搞试验地,这是最切合实际的试验场。如四方垴过去不能种小麦,秋庄稼也是只能种一季,后来就领导群众试种,冬天施上蒙肥暖麦苗,不让严寒冻死,麦子果然上山了,每亩地收到二百七十多斤,比有些平地收的还多。后来他们根据这个经验,收小麦以后又试种了大麦,也成功了。在拔海两、三千米高的山顶上,从此也能复播了。我们就这样从试验中去寻找规律,征服自然。
以上所说,仅是我们对农业生产“脾气”的初步摸索。认识只是手段,改造才是我们的目的。几年来,林县农业生产获得连续增产,主要是由于我们遵循“早、真、狠、思、俭”五个字,做了一些驯服自然的工作。
“早”,根据山区复杂的情况,在指导农业生产上,我们树立了一个“从早”的观点。这主要是指早考虑,早准备,有备无患。根据林县“春雨贵如油”的特点,1960年在麦子还未成熟的时候,提早收拾好犁、耧、耙仗和种子,整顿好劳动组织,准备等到天一下雨,就来个抢种。果然,当麦子刚收完,就落了半场雨,全党全民就有组织地投入突击抢种。不等进入雨季,全县秋苗即普锄一至两遍,所以尽管6、7月份多雨,也没有荒田。玉米年年要发生钻心虫,以往是有虫才治,花了钱,误了工,还落个减产。1960年提早防治,不仅人力、物力消耗少,更主要的是保证了没出虫害,获得丰产。这叫一步主动,步步主动。
“真”,有了从早的指导思想,还必须树立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作风。认真的态度体现着发愤图强、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的一种革命精神,如旱田变水田,不认真地打井、挖池、修渠、筑水库,是永远变不成的。1960年我县三秋工作做得既快又好,就是由于认真地订了计划,认真地解决了具体问题,很多生产队都在农事空隙就把粪送到地头,闲时做了忙时的活。“认真”与官僚主义是对立的,与一般化的领导方法也是对立的。比如干部进食堂,只动嘴,不动手,那还是不认真的。1960年全县作了一条规定:上至县委委员,下至生产小队长,每人每月到食堂亲自劳动三天,担水、烧水、切菜、擀面、洗锅碗,什么都要认真地实实在在地干。很多队干部原先不重视食堂工作,当他亲自劳动后,觉得搞好一个食堂是不容易的事情,从此格外对食堂关心了。
“狠”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革命坚定性。与农业打交道,面对着两种恶势力:一是自然灾害势力;二是人的落后保守势力。这两种势力,如同两个大敌。大敌当前,没有一个狠心,没有一股狠劲,是不会把它战胜的。如林县种麦时间素来偏迟,小麦产量很低,1958年我们提出适时偏早下种,很多有保守思想的老农不赞成。但是我们并没有在这种习惯势力面前退却,仍坚持发动先进农民,适时偏早的下了种。在同等耕作条件下,终于获得了高产。我们由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要对问题识得透,拿得准,就必须狠抓到底。
“思”就是考虑问题。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我们遵循了两个基本点,那就是党的方针政策和群众的觉悟程度、要求和意见。按照这两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决定行止,就可以无往而不利。比如养猪,中央早已指示应当“公私并举”,而我们有些同志不用说私养,就是小队养猪,他也是顾虑重重,不肯认真贯彻执行“公私并举”的政策,结果生猪发展缓慢。认真贯彻执行“公私并举”的政策以后,养猪事业很快就发展起来了。
“俭”,就是勤俭节约。不但要算总账、算大账,也要算小账。就一个公社、一个大队、一个生产小队来说,每年生产多少粮食,多少棉花,心里不能没有一个底子。林县山多地少,每人才合一亩多一点地,土地就是群众的“宝”,考虑问题就得从节省土地出发。1960年提出大发展养猪事业,接着而来的是猪圈问题,县委在合涧公社搞试点,第一个把猪圈修在一个小山上。这样不仅就草就水,便利放牧,出粪起土离地近,更主要的是节约了土地。不然,全县的猪圈就将占去七千二百四十一亩土地。再加上苗圃上山和修路节约,共节约了一万八千五百六十一亩土地,每年可以增产九百二十八万斤粮食。这对地少人多的林县,确是一大笔收入。
我们确信: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思想指导下,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光辉照耀下,大自然这匹猛兽,终将会听从人们的驾驭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