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坚持深入生产第一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11
第2版()
专栏:

坚持深入生产第一线
中共上海耀华玻璃厂委员会
1960年上半年,耀华玻璃厂总结了1957年以来干部参加劳动的经验以后,确定要继续组织全厂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定点劳动。半年来的实践证明,干部到生产第一线去领导生产、到群众中去领导群众的领导方法,是适应生产发展需要和促进生产发展的一种好的领导方法。到12月20日,我们就全面完成了1960年国家计划。
时时抓紧思想教育
领导作风、领导方法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密切地联系着的。到生产中去指挥生产、到群众中去领导群众的领导方法,同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领导方法互相对立,在执行过程中不可能没有斗争。我们厂坚持深入生产第一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开展思想斗争的过程。
部分干部由于对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习惯于坐办公室领导生产的旧的工作方法,在深入第一线的不同时期,都出现过不同的思想问题。大体上可以分为“怕”、
“叫”、“松”三个过程。在开始时,有的干部怕下去影响工作。他们说:“现在已经够忙了,再要下去,业务工作怎么办?”于是产生了“人在机器旁,心在办公室”的情况。后来,有的干部由于还没有掌握通过参加生产领导生产的方法,把一些事务工作积压起来了,因此就大叫时间不够。经过一个时期,摸到了一些门路,解决了一些问题,又有些自满起来,认为有问题时下去参加生产,没有问题不下去也没有关系,对深入第一线就放松了。不论“怕”也好,“叫”也好,“松”也好,其实质是对进一步改进领导作风、领导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清深入生产第一线是联系生产实际,联系群众,更好地领导生产的最有效的领导方法。
党委在坚持深入生产第一线的过程中,对有上述思想的同志进行了教育。教育的主要方法是用生动的事实来帮助他们认识在生产中领导生产,在群众中领导群众的必要。根据我们的体会,干部对于这种领导方法的认识,要经过一段过程;特别要经过他们自己的实践,尝到了甜头,才能更深刻地领会这种领导方法的意义。例如在不少人叫时间不够的时候,党委及时介绍了计划科干部下去的收获。这个科的干部深入第一线后,帮助生产小组设立了计划调度员,把部分职权下放到生产小组,将计划工作建立在小组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计划工作的效率,当天的生产报表在下班后一小时内就能做出来,而且数字准确。事实证明:职能干部不仅有时间深入第一线,而且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切实改进工作方法。计划科的经验对干部们启发很大,叫时间不够的现象减少了。我们还开展了劳动好、学习好、劳动结合业务好、调查研究好、联系群众好的“五好”干部竞赛,用群众运动的办法,帮助干部树立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
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要坚持深入生产第一线,还要使干部们知道下去干什么,怎么干。
过去,干部也下去劳动过,但是由于对干部参加劳动干什么、怎么干还不很清楚,因此,有些人下去后光是参加劳动,只起了一个劳动力的作用。这对克服某些干部轻视体力劳动的观点和取得生产实际知识固然有好处,但是没有发挥干部在生产中领导生产的作用,有的反而把干部应做的领导工作放松了,这就使干部参加劳动的制度不容易坚持下去。这次,我们总结了过去干部参加劳动的经验,明确指出:干部参加劳动首先是为了取得实际知识,同群众打成一片,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总之是为了更好地领导生产。因此,就要把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和科室的业务工作做到生产第一线去。当然,这并不是说干部不要认真劳动了。恰恰相反,要做到在生产中领导生产,干部首先要在劳动中以身作则,做个好劳动者。
在坚持深入生产第一线的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不断总结在生产中领导生产、在群众中领导群众的经验。这种总结经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丰富和发展领导方法的过程。我们认为,干部下去要做到这几点:一、参加生产实践,这是取得领导生产的基本知识和以普通劳动者姿态联系群众的前提。二、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弄清主次缓急,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要关键,彻底解决问题。三、发扬遇事同群众商量的优良作风。四、以小组为基础,切切实实地帮助班、组干部提高领导水平,解剖麻雀,总结经验,树立样板,为以点带面创造条件。要注意真正是帮助,而不是包办,一定要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作用。五、发扬、推广各种先进思想和先进经验,使先进水平成为全厂的水平。过去我厂玻璃纤维车间一部分坩埚的“飞丝”毛病,一直得不到解决。干部深入第一线后,在劳动中就这个问题与工人反复交换意见,寻找原因所在,发现一点六微米的“飞丝”特别厉害,一点八微米稍好一些。工人郝铭夙等提出,外地有家工厂的车子好像比我们的慢一些,“飞丝”的毛病是否与车速过快有关?工程技术人员中也有这种看法。干部仔细考虑了职工们对车速的疑问,并了解到两个品种粗细不同,但拉丝机每分钟转速都是七千转,觉得车速问题确应很好考虑。于是指定技术人员从工艺技术上去研究分析。技术员参阅了有关资料以后,证明较细的一种纤维的“飞丝”毛病同转速快大有关系,就加以调整。一试验,“飞丝”大为减少。11月份全面推广以后,产量增加了50%左右。
组织措施紧紧跟上
坚持深入生产第一线,还必须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组织措施,而且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改进。我厂干部深入第一线的劳动组织,半年来经过了三次调整。1960年5月,我们采用了比较集中的办法,以党委书记、厂长为首,厂级领导干部为核心,把二百多名干部组成三个大队。这种作法对造成干部走出办公室到第一线去的声势,有很大好处。同时,由于领导干部带队,解决了当时干部下去办法少的问题,并鼓舞了干部的劳动积极性,使他们能在高温的季节里和工人一起积极劳动,激发了工人群众战高温夺高产的劳动热情。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大兵团作战的方式又显得不够了。这种方式使干部劳动的地点太集中,分布面不广,不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干部的积极性。党委便把原来三个大队,改为三十多个劳动小组,采取各部门人员混合编组的办法,人数一般是四到五人,分布在全厂各条战线上。这样就解决了上述矛盾,有力地帮助了小组干部,提高了班组的管理水平,使党的政策、党委的决议、全厂的中心任务能够很快在小组里贯彻。特别是科室干部采取了
“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的作法,切实帮助下面解决了不少问题。第四季度初,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机构的调整,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深入到车间的人数减少了。党委及时做了专题研究,发现经常离开办公室的干部有75%到80%,而真正到生产第一线去的,却只有45%到50%,有些劳动小组的活动也不正常。其原因是:一、机构调整后干部调动大,劳动小组人员变化多,有些小组有名无实;二、小组成员来自各个科室部门,业务不同,各有特点和要求,活动难以取得一致。党委了解到总工艺室的劳动小组工作进行得很正常,就及时总结,发现这个劳动小组全是工艺室的干部组成的。党委于是提出按业务部门组成劳动小组,紧密围绕中心工作,结合本身业务,有目的地选择重点,扎根于小组,把工作抓得更深更细。从坚持深入生产第一线的需要来看,这种以部门为单位的劳动小组也是比较好的。现在,我们基本上采取这一办法。至于劳动的时间,也要根据各个部门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如财务科业务的特点是两头紧,月中松,他们就两头少劳动,月中多劳动;厂部领导干部如遇市、区开会,上午开,就下午劳动,下午开,就次日上午劳动。总之,我们要保持制度的严肃性,又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一切以有利于生产、有利于工作为准绳,使深入生产第一线的领导方法能够坚持下去,而且收到实效。
(原载《解放日报》,本报有删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