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论试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11
第7版()
专栏:思想评论

论试验
陈林
“一切经过试验”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为什么要“试验”呢?因为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有着它自身的客观规律。人们经过实践,认识、掌握和运用了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的能动作用,改造客观现实。
人们在改造客观现实的时候,必须学习和研究客观规律,使自己对客观规律有丰富的知识。有了这样的知识,人们才能够从盲目走向自觉,从必然的王国跃入自由的王国,从自然的奴隶变成自然的主人,“从心所欲”。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要想获得知识,最好的办法是实践:投身到变革客观现实的斗争中去,一边实践,一边观察,研究,从复杂的现象中找出本质,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找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
试验也是实践,但它是一种小规模小范围的实践。目的是突破一点,取得经验,也就是取得对于客观规律的知识,以之指导一般,在大范围内贯彻实施。过去,在农村工作中,我们党把农民由个体生产引向集体生产,由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一直到人民公社,在每一个前进的步骤上,都是经过各个地区在若干点上先行试办,然后才大规模推行的。在领导农业生产中,不论是“八字宪法”中哪一个方面的革新,不论是推广新作物,新品种,新工具,新耕作制度,新的经营管理办法和新技术措施,如早播、密植、深翻等,我们党都强调先在小范围内试验。“试验田”、“丰产田”就是试验具体执行“八字宪法”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经过试验,可以弄清某一事物现象和其他事物现象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人们在不认识这种联系的时候,只能孤立地看待各种事物现象,把它们看成各不相关的因而也是不可理解的东西。一种高产作物,一个优良品种,它们所以能够提供较多的产物,是和一定的土壤、气候以及其他的条件联系着的。密植能够高产,也是和肥料、灌溉等各种条件联系着的。人们在经过试验,明白了这些有关的条件之后,就能够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创设这些条件,避免当地某些特殊条件(如气候)对作物的影响,使他地的高产作物和优良品种在本地也获得高产,使密植能达到增收的目的。反之,如果不经试验,不明白各种事物现象的内部联系,不明白与某一事物的生长发展有联系的各种条件,盲目去做,人们就会在实践中遭到失败,达不到预想的结果。
经过试验,可以弄清新东西的特性和在本地推广时有无特殊现象。比如引进一个新的优良品种,我们必须弄清它是否耐寒、耐旱、耐涝,是否能抵抗病虫害,原有的某些不适应本地的特性是否有可能“驯化”;也必须弄清它在本地种植时是否能像在他地一样穗大籽饱,是否发生特殊的病害和其他变化,这些都需要试验才能明白。要推行一种新的耕作制度或其他,也是一样。决不能以为某种东西在别的地方是好的,适用的,在本地就一定也是好的,适用的。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特殊的发展规律。经过试验,人们可以弄清这些特殊规律,适应它,利用它,达到高产。广东电白县坡心公社米粮大队试验在花生地多种一造冬薯,占去了花生地的休闲时间。按照一般的规律,下一季的花生可能减收。但是,以同样肥料、同样管理方法试验的结果,收了冬薯再种花生,花生反而增收了。经过土壤化验,原来在春天挖薯以后播种花生,土壤的湿润程度最适合花生种子发芽生根,能促进前期生长发育。另方面,种冬薯将泥土打碎起畦过冬,比白田休闲过冬土壤风化深透,有了更好的团粒结构。事物发展中的这种特异的规律,只有经过不断的试验才能一步步发现。研究各个事物的特殊规律,就是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毛泽东同志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矛盾论》)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对工作,对生产,当然不可能进行具体的领导,而只能发布一些一般的号召。而这是远远不够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正确的论断,只在一定的限度之内才是真理,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变成谬论。密植能增产,这是针对种得偏稀的现象说的。在达到一定的密度之后,如果继续加密,就会造成减产。农谚说“下种赶早不赶晚”,但早种也有个时间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遭到晚霜的危害。怎样找出真理的限度呢?最好的办法也是试验。经过试验,就可以看到当地小麦最好每亩播种二十斤,还是二十五斤,三十斤;当地玉米下种最好是在三月半,还是四月初,或者其他时间。这样,就可以避免盲目性。“物极必反”,如果盲目行进,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所谓“越密越好”,“越早越好”,等等,必将走向事物的反面,不是增产而是减产。
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就号召领导干部克服困难,“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论人民民主专政》)这就是要学科学,学技术,学业务,使自己不仅有红,而且有专,不仅懂政治,而且懂经济和技术,成为各行各业的真内行,成为红色的专门家,做到政治和经济统一,政治和技术统一,能够深入具体地指导经济活动,指导生产,指导技术革命。要学会这些,就得实践。但实践并不是经常一帆风顺的。实践的过程包含着很难避免的一部分失败。“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毛泽东:《实践论》)这是因为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受着许多的限制,不但常常受着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同上)由于这许多限制,人们在实践中总会遇到一些事前没有料到的情况和问题。新问题能够解决,人们就取得了成功,没有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就可能遭到损失,须在新的实践中采取新的步骤和措施,才能成功。中途的一些失败和损失,就是成功的代价。人们在实践中想要多成功,少失败,以较少的代价换取较多的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在小范围内试验,弄清各种必须弄清的问题,得到十分可靠的结论,然后一步步推行。试验的结果,也可以有力地帮助某些怀疑者和反对者克服保守思想,还可以有力地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克服实践中的盲目性,提高自觉性。
一切经过试验,是不是会延缓新事物的推广,延缓革新和革命的过程呢?我们的回答是:先行试验,只能加快新事物的推广,加快革新和革命的过程。因为如前所述,任何新东西都和一定的条件联系着。在彼时彼地适用的东西,在此时此地就未必适用。要想推广,就必须创造一定的条件,而这就需要首先通过试验,弄清这些条件,同时弄清新东西的特性,学会经营管理方法。如果不作试验,根本不能弄清这一切,当然就谈不上推广,更谈不上快了。“一道命令往下传”,谁不干也不行,这不是最快的推广办法吗?不行的。群众在没有看到新的事实,也没有新经验的时候,他们是不会接受新东西的。就是真的按命令推广了,由于人们对新东西毫无知识,也是很难避免失败的。为了避免失败,就应当先试后行。毛泽东同志一贯强调不打无准备无把握的仗,在推广革新方面也应该执行这种精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