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日割千株树 年产万斤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12
第3版()
专栏:

日割千株树 年产万斤脂
“日割千株树,年产万斤脂。”这是采松脂能手冯炳清1960年制定的计划。到去年年底,他已超额完成了这一计划。
冯炳清是1958年从部队转业来到广东德封县高峰林场的。为了保证完成这个计划,他每天挥动着雪亮的割刀,在密林里穿梭不停地钩割。真是“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勤学苦练,他在去年7月份创造了平均日产脂一百零三斤的纪录,8月份又创造了日产脂一百二十四斤的新纪录,终于赶上了全国采脂能手陈沃英的成绩。到9月25日,年产万斤脂的计划就已提前实现。
冯炳清把自己的高产经验,总结为“勤”和“巧”两个字。
按照过去的习惯,采脂工人是“清明上山,霜降下山”,多少年来,人们都公认早春多雨,秋后天气转冷,都不适宜采脂。1960年,冯炳清打破了这个常规,提早在2月份就上了山,上山后,他遇到了不少困难,温度低,松树排脂困难,但他经过细心观察,发现山顶的树先受阳光照射,温度高,出脂比较容易,他便每天早上先从山顶上的松树开始钩割,跟着阳光往山下走,阳光照到哪里就采割到哪里,这么一来,“清明上山”的常规就被打破了,增加了采松脂的时间。
到了3、4月间,阴雨连绵,一下雨,割开的树口立刻就被雨水冲塞。同时,盛脂器里也落满了雨水。既保证不了产量,也保证不了质量。有一天他倚在一棵松树边想这件事,忽然听到松鼠吱吱的叫声,他抬头一望,只见一窝小松鼠在树枝上结了一个巢。他灵机一动,马上采集山上的茅草,在山顶、山腰、山脚分别搭了三个茅棚,大雨来了就躲进去避一会,大雨过后就继续工作。他又把盛脂器一律改为加盖的竹筒,并在每棵松树割口的上方绑上一把草来防雨。采取这一套措施,雨季采脂的困难也被克服了。
最近,天气转冷,割口处流出来的松脂被北风一吹,很快就凝结,闭塞了脂沟不能出脂。冯炳清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割口处涂上土法制成的药液,以刺激松脂的分泌,使松脂能正常外流,并提高出脂率。可是,他并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他想,是不是还有别的药液能比现有的更好、更能刺激松树出脂呢?他用树林里多种多样的野生植物作了尝试,结果试验出一种药液,使出脂率提高了20%。现在,全林场采脂工人都采用了冯炳清试验成功的药液采脂。      (新华社广州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