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三八”妇女食堂一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15
第3版()
专栏:北京通讯

“三八”妇女食堂一日
本报记者 周建英
在冬季的一个普通日子里,室外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十五度。
清晨五点钟,第一缕炊烟已在北京郊区清河公社“三八”妇女食堂的厨房升起,这时社员们还在睡乡。炊事班长金秀清同其他三位炊事员,忙着用昨夜秤好的粮,切好的白菜,分头做饭菜。一大锅热呼呼的大米粥刚刚熬好,第一批吃饭客人——小学生就跳跳蹦蹦进了食堂。冻红了的小手、小脸蛋,吃过饭后,立刻就变得暖和了。临走,有几个孩子告诉老炊事员刘王氏:“过几天学校放寒假,我们同爹妈一个时间吃饭,您就不用这么早为我们做饭啦!”刘王氏一面和孩子说笑,一面收拾桌子。她虽年老,还不愿退休,在食堂负责清洁工作;这一年来没有一个社员因为吃了不干净的饭食而得肠胃病的。
小学生一走,她们就刷粥锅,熬上白菜汤。幼儿园的阿姨们来打饭了,她们要赶在社员下地前去接孩子,吃饭得提早些。九时左右,直接参加农业生产的社员走进食堂,四个炊事员站在两个窗口,社员们不必排队,两三分钟内就买好了饭菜。今天,他们之中有一部分人要去挖河,活儿较重,食堂给做了干粮。女社员傅进华打了饭,对她丈夫说:“这干粮好大个儿,足有半斤重。不硬不软,一斤粮票六个,我自己做也做不出来。”这是炊事员几次改进做法,把每一种样品请社员尝过后,由社员选中的一种。上午有白菜做的几样小菜,还添了腌青椒,大家都爱尝新,说又香又脆。
七十多岁的刘文海夹起一个青椒往嘴里送,过一会儿又吐出来,说:“唉!没牙了,好吃也嚼不动。”这时,在一旁的炊事员宁王氏已经瞧在眼里,点了点头。中午,留下一个炊事员照顾小学生吃饭,其余的人回去休息两个小时。
晚霞西照,北风挺紧,社员下了工都到食堂来。有人远远就问炊事班长:“金大妈,今晚给咱吃啥?”先打了饭的社员抢着回答:“瞧!咱食堂又有新花样啦!今晚上除了主食,有渍白菜,拌白菜,葱酱爆酸菜汤!”有的社员来不及打饭就喊:“好菜汤!先给我来一碗!”
这时候,老爷爷刘文海端着一碟腌青椒,笑了。他感谢炊事员体贴他爱吃青椒但嚼不动的难处,晚上把青椒切得细细的,拌上花生油、酱油,分外可口。好几位老人都为这份关心向炊事员连声道谢。这些老人中,有的在解放前给地主扛长活,青黄不接时一个月吃不到十斤粮食。现在他们经常在饭桌上对年轻一辈讲从前的苦难,使他们更加珍视现在的幸福。
正当社员们在饭厅边烤火边吃饭的时候,六十多岁的杨哑吧慢慢地踱进食堂来了。炊事员宁王氏立即迎上去说:“您不太舒服,中午给您做了面片汤,晚上替您熬好粥了。”杨哑吧摇摇头,他翘翘大拇指,又指指一个大碗。宁王氏懂得他想领面回去,家里有大哥给他做,就把面秤给他。
炊事班长金秀清见社员已吃完饭,自己正端碗想吃,这时养鸡场的饲养员马玉靖推门进来。金秀清忙放下碗筷,用小锅把饭菜热好了招呼他。金秀清知道马玉靖还不是最后一个吃饭的人,就把小灶的火封起来,准备为迟回来的大车工热菜热饭。
就这样,一百八十个人像一家人一样,常年在食堂吃饭。社员们从心里喜欢常年为他们辛劳的炊事员,社员说:咱们的炊事员真好,又体贴人又会治家,我们既省心又吃得舒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